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心陽

在中醫學理論中,「心陽」為心之陽氣,與「心陰」相對,二者相互依存、互為根本。心陽體現於心的功能活動,為心氣之溫煦與推動力的表現,主司血脈運行及神志活動。

心陽的生理功能

  1. 溫煦與推動血脈
    心陽具有溫養作用,能促進血液運行,使血脈通暢。若心陽充足,則血脈充盈,面色紅潤,脈象和緩有力;反之,若心陽不足,則血行遲滯,易見面色蒼白、肢冷、脈象沉弱等證候。
  2. 主司神志
    心陽與心氣共同維繫心神功能,使精神清明、思維敏捷。若心陽虛衰,可導致精神不振、反應遲鈍,甚則出現意識模糊等症狀。
  3. 固攝心血與汗液
    心陽亦參與固攝功能,防止汗液過度外泄。心陽不足時,常見自汗、冷汗,甚至大汗淋漓等氣不攝津之象。

心陽虛的病理表現

心陽虛多由心氣虛進一步發展而來,主要表現為:

  • 氣虛症狀:心悸、氣短、胸悶、乏力。
  • 陽虛寒象:畏寒、肢冷、面色晄白、舌淡胖、苔白滑。
  • 嚴重證候:若心陽暴脫,可出現四肢厥冷、冷汗不止、脈微欲絕等危候,此即「陽氣外脫」之證,類似於現代醫學所稱之休克狀態。

心陽與其他臟腑陽氣的關係

心陽與腎陽(命門之火)關係密切,二者相互資生。腎陽為一身陽氣之根,能溫助心陽;而心陽亦可下溫腎水,使水火既濟。若心腎陽虛,常見心悸、水腫、畏寒等陰寒內盛之象。

此外,心陽與脾陽亦有協同作用,脾陽得心陽之溫煦,則運化功能健旺;若心陽不足,可能影響脾陽,導致水濕停聚、痰飲內生。

心陽的中醫調理原則

中醫治療心陽虛衰,以「溫補心陽」為主,常用方劑如「桂枝甘草湯」、「四逆湯」等,若兼見水飲內停,可配伍「真武湯」以溫陽利水。此外,亦可配合艾灸(如灸內關、膻中等穴)以助陽氣升發。

心陽的盛衰直接影響生命活動,臨床辨證時需細察陽氣之存亡,尤其於急重症時,顧護心陽為救治之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