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陽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心陽盛

心陽盛為中醫病證名,又稱心氣盛,屬心系病症之一,主要因心陽亢奮、火熱內擾所致。心在中醫理論中主血脈、藏神志,若陽氣過盛,則易化火擾神,導致心神不寧、血脈壅滯等病理變化。

病因病機

  1. 七情化火:長期情志不遂,如憂思惱怒過度,氣鬱化火,上擾心神。
  2. 外感熱邪:熱病傳裡,或暑熱之邪內犯心包,助長心火。
  3. 陰虛陽亢:腎陰不足,水火失濟,心陽無制而上亢。
  4. 飲食不節:過食辛熱溫補之物,如辣椒、酒類,助生內熱。

臨床表現

心陽盛以熱象神志異常為主要特徵,常見症狀包括:

  • 煩躁不寧:心中灼熱,坐臥不安,易怒躁動。
  • 發狂譫語:陽熱極甚時,可出現神昏譫妄、言語錯亂,甚則狂躁暴怒。
  • 面赤口渴:顏面潮紅,唇乾舌燥,喜冷飲。
  • 舌脈特徵:舌質紅絳、苔黃燥,脈象洪數或滑數。
  • 血熱妄行:若熱迫血行,可能見衄血、吐血等出血表現。

辨證要點

心陽盛需與其他心系證候鑑別,如:

  • 心陰虛:同見煩熱,但以失眠多夢、舌紅少苔為主,脈細數。
  • 痰火擾神:雖有神志異常,但伴痰涎壅盛、苔黃膩等痰熱之象。
  • 肝火上炎:急躁易怒明顯,且多伴頭暈目赤、脅痛等肝經症狀。

治法與方藥

中醫治療心陽盛以清心瀉火安神定志為核心原則,常用方劑包括:

  • 黃連解毒湯:黃連、黃芩、黃柏配伍,清瀉心經實火。
  • 導赤散:生地、木通、竹葉清心利尿,適用於心火下移小腸之證。
  • 清營湯:針對熱入心營,見高熱煩渴、舌絳等症。
    若兼陰虛者,可加天王補心丹滋陰清熱;血熱甚者,配以犀角地黃湯涼血散瘀。

相關概念延伸

  • 心火亢盛:為心陽盛之輕症,以口舌生瘡、失眠多夢為主,少見神昏發狂。
  • 心陽暴脫:與心陽盛相對,屬陽氣驟脫之危候,表現為大汗淋漓、肢冷脈微。

心陽盛之證候多屬實熱,臨床須辨明火熱之來源與兼夾病機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