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遺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心遺
病名
心遺指因心臟功能失調而引發之遺精病症。此症多由陰虛內熱、相火妄動所致,導致陽事易亢,進而出現遺精。《醫宗必讀·卷九》云:「心病而遺者,必血脈空虛,本縱不收。」意指心氣虛弱,血脈失養,心神不寧,腎精失固,故而精關不守。
病因病機
- 陰虛火旺:心陰不足,虛火內擾,心神不安,兼之腎陰虧損,相火妄動,導致君相火旺,擾動精室。
- 心腎不交:心屬火,腎屬水,若心火不能下煦腎水,腎陰無以上濟心火,則心腎失調,精關不固。
- 血脈空虛:心主血脈,若心血不足,則神明失養,腎精亦難以固攝,因而遺泄。
臨床表現
- 夢遺或滑精頻繁,兼見心悸、失眠、多夢。
- 心煩口乾,潮熱盜汗,小便短赤。
- 舌紅少苔,脈細數或弦數。
治療原則
以清心養陰、滋腎降火為主。
- 天王補心丹:養心陰,安心神,適用於心陰不足、虛煩不眠者。
- 知柏地黃丸:滋陰降火,適用於腎陰虧虛、相火偏亢者。二者合用,可協調心腎,固精止遺。
相關條目
- 遺精:泛指非性行為而精液自泄之症,可分為夢遺與滑精。
- 五臟遺精:指因五臟功能失調引發之遺精,如肝遺、心遺、脾遺、肺遺、腎遺等,各與臟腑虛損相關。
中醫理論延伸
心遺之證與心主神明、腎藏精之生理功能密切相關。心為君主之官,統馭五臟,若心血虛耗,則神不守舍,影響腎之封藏功能。此外,心火下汲腎陰,亦會加重相火妄動,形成陰虛火旺之證,故治療上需標本兼顧,調和心腎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