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心陰為中醫學特有的生理病理概念,屬心臟功能活動中的陰屬性部分,與心陽相互制約、互為根本。其物質基礎源於先天腎精與後天水穀精微的化合,主要通過三焦氣化輸布至心,充養心神、濡潤心脈。

生理特性

  1. 形神共濟:心陰直接滋養心神,《靈樞·本神》所謂「心藏脈,脈舍神」,心陰充足則神志清明、思維敏捷。同時潤澤心脈臟器實質,維持心體柔潤之性。
  2. 液血同源:與心血互為表里,《血證論》指出「血中有陰,陰中有血」,心陰通過化赤為血的過程參與心血生成,而心血又能轉化為心陰所需之津液。
  3. 水火既濟:與腎陰存在坎離交泰關係,《格致余論》強調「心君火也,腎相火也」,心陰需藉腎陰上濟以制心火,形成動態平衡。

病理機轉

  • 虛損傳變:長期思慮過度最易耗傷心陰,《證治準繩》稱「勞神過度,真陰內奪」,初期表現心悸怔忡,繼而陰虛火旺出現五心煩熱,終致心腎陰俱虧的舌絳無苔。
  • 燥熱灼陰:外感溫熱病邪易順傳心包,如《溫病條辨》所述「熱陷心營」證,邪熱煉灼心陰可見神昏譫語、舌質紅絳等危候。
  • 金不生水:肺陰虧虛時,因「火剋金」的乘侮關係,常間接導致心陰不足,形成乾咳、心悸並見的「心肺陰虛」證型。

診察要點

  • 舌診:心陰輕度虧損可見舌前部裂紋,重者全舌光剝如鏡
  • 脈象:細數脈主心陰虛,兼見代脈提示陰損及陽
  • 面部:兩顴潮紅而眉心發暗,為心陰不足的特徵性表現

證候演變 初期多現「心陰耗傷」證,症見眠差夢擾、口舌生瘡;中期發展為「心陰虛火」證,出現盜汗遺精、小便短赤;晚期形成「心腎陰涸」證,可見瘛瘲顫動、語言錯亂等重症。

此概念深刻體現中醫「陰平陽秘」的整體觀,臨床需結合五行生剋與臟腑相關理論全面辨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