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醋哮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醋哮

醋哮,又稱「醋嗆哮」或「哮拔」,屬中醫哮喘病證之一,首見於清代醫籍《雞鳴錄·哮喘》。其名源於發作時喉間哮鳴有聲,狀如飲醋嗆喉之氣逆急促,故而得名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醋哮之發作與飲食失節、情志失調及體質偏頗密切相關。其病位主要在肺、脾、肝三臟:

  1. 飲食傷脾:過食酸味(如醋、醃製物)或肥甘厚膩,損傷脾胃運化,釀生痰濕,上貯於肺,壅塞氣道。
  2. 肝氣犯肺:情志抑鬱或惱怒傷肝,肝氣橫逆犯肺,肺氣上逆而發哮鳴。酸味屬肝,過食醋物易引動肝風,加重氣機紊亂。
  3. 痰瘀互結:久病痰濕內停,阻滯氣血,形成痰瘀膠結之證,致使哮症反覆難癒。

臨床表現

醋哮發作時,常見以下特徵:

  • 哮鳴聲急:喉中痰鳴如拽鋸,呼吸急促,胸膈滿悶。
  • 咳嗽咯痰:痰多黏稠,色白或黃,甚則帶有酸腐氣味。
  • 誘因明顯:多因飲食酸醋、情緒波動或外感風寒誘發。
  • 舌脈特徵:舌苔薄膩或黃膩,脈弦滑或沉緊。

辨證分型

根據病機差異,醋哮可分為兩類:

  1. 肝氣犯肺型:哮鳴驟發,胸脅脹痛,情志不舒時加重,脈弦數。
  2. 痰濕阻肺型:痰鳴漉漉,脘痞納呆,舌苔白膩,脈滑。

治療原則

中醫治醋哮以「調氣化痰、疏肝理肺」為大法,常用方藥如下:

  • 肝氣犯肺:選用四逆散合半夏厚朴湯加減,以疏肝降氣、化痰平哮。
  • 痰濕阻肺:方用二陳湯合三子養親湯,佐以焦山楂、神麴等消食化滯之品。
    若痰瘀互結日久,可酌加桃仁、赤芍等活血化瘀藥。

醋哮一證,反映了中醫「五味偏嗜致病」與「臟腑相關」的理論特色,臨床需結合體質與誘因細辨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