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心癰
心癰為中醫癰疽病名之一,特指發於巨闕穴部位的癰腫。巨闕穴居胸骨劍突下,屬任脈,為心之募穴,故其病變與心火熾盛密切相關。此證早在《聖濟總錄》卷一百二十八即有記載:「巨闕隱隱而痛者,心疽也;心上肉微起者,心疽也。」後世醫學典籍多沿用「心癰」之名,以強調其病位與病機的關聯性。
病因病機
心癰之成,多因七情內傷、心經鬱火,或過食辛熱厚味、長期酗酒,致熱毒蘊積於心募。心火亢盛,燔灼營血,血肉腐敗而成癰膿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熱毒壅滯」,與西醫學所稱胸骨附近軟組織化膿性感染有部分相似,然中醫更重視內在臟腑功能的失衡。
臨床表現
患者初起可見巨闕穴處隱痛或脹痛,局部皮肉微腫而硬,漸至焮紅灼熱,甚則化膿破潰。全身症狀常伴隨寒熱交作、煩躁口渴、面赤唇焦、小便短赤、舌紅苔黃燥、脈洪數等心火熾盛之象。若熱毒內陷,可能出現神昏譫語等危候。
治療原則
-
內治:以清心瀉火、涼血解毒為主。
- 常用方劑如《驗方》涼血飲(生地黃、赤芍、牡丹皮、黃連等)加減。若兼酒毒濕熱,可選升麻葛根湯合黃連解毒湯,以清熱透邪、分消酒濕。
- 若熱毒熾盛,可佐以紫雪丹、安宮牛黃丸等豁痰開竅之品。
-
外治:
- 初期未潰時,可用金黃散或玉露散外敷以清熱消腫。
- 膿成後宜切開引流,繼用九一丹提膿祛腐,後期以生肌散收口。
鑒別診斷
心癰需與「胃癰」(中脘穴附近癰腫)、「肺癰」等相區別。胃癰多伴噯腐吞酸,肺癰則見咳吐腥臭膿痰,而心癰以胸骨下疼痛、心火證候為特徵。
古籍論述
《醫宗金鑒》提及:「癰疽初起審經絡,巨闕心募火毒侵。」強調心癰的定位與心經熱毒之關聯,並指出「色赤腫痛」為其典型外候。清代《瘍科心得集》進一步提出「心癰屬火,當分虛實」,提示臨床需辨明火熱之盛衰,以定攻補之法。
心癰雖非常見病,然其病位險要,若失治恐致熱毒內陷,故歷代醫家皆重其清解之法,並強調兼顧調暢情志、戒除酗酒等養生之道,以絕病源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