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心癰的介紹與臨床表現

心癰,又稱心疽,是一種癰疽發生在巨闕穴的疾病。巨闕穴是心臟的募穴,所以它又被稱為心疽。《聖濟總錄》中稱:「巨闕隱隱而痛者,是心疽。肉微起者,也是心疽。」

心癰的病因主要有兩個方面:一是心火熾熱,二是積熱化火。心火熾熱是指心臟的陽氣過盛,灼傷陰液,導致陰液虧虛,虛火內生。積熱化火是指飲食不節制,常食辛辣、肥甘厚味食物,或者嗜酒過度,造成體內熱毒積聚,熱毒最終灼傷陰液,導致心癰的發生。

心癰的臨床表現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
  1. 寒熱身疼:心癰患者經常出現寒熱交替、身體疼痛的症狀。寒熱交替是陰陽失調、寒熱錯雜的表現;身體疼痛則是因為心火灼傷陰液,導致陰液虧虛,虛火內生。

  2. 頭面色赤:心癰患者常出現面色潮紅、頭暈目眩的症狀。面色潮紅是因為心火上炎,灼傷肺金;頭暈目眩是因為心火上炎,擾亂清陽。

  3. 口渴引飲:心癰患者常出現口渴欲飲、喝水不止的症狀。口渴欲飲是因為心火灼傷津液,導致津液虧虛。

  4. 舌質紅、苔薄黃:心癰患者的舌頭通常呈現紅色,舌苔顯薄黃。舌質紅是因為心火熾盛;舌苔薄黃是因為體內熱毒堆積。

  5. 脈象弦數:心癰患者的脈搏常常呈現弦數。弦脈是因為心火熾盛;數脈是因為體內熱毒堆積。

心癰的診斷與治療

心癰的診斷主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,如寒熱身疼、面色赤、口渴引飲、舌質紅、苔薄黃、脈象弦數等。在鑑別診斷時,應注意與其他疾病相鑑別,如肺癰、胃癰、肝癰等。

治療心癰主要以清熱涼血、解毒消癰為主。常用的中藥方劑有涼血飲、升麻葛根湯等。涼血飲的成分包括生地黃、丹皮、赤芍、玄參、黃連、黃芩、大青葉、連翹、板藍根、牛蒡子和甘草。升麻葛根湯的成分包括升麻、葛根、柴胡、黃芩、黃連、赤芍、丹皮、生地黃、白芍和甘草。

心癰的預防與注意事項

預防心癰的主要方法包括:

  1. 飲食宜清淡,不宜食用辛辣、肥甘厚味的食物,也要避免過度飲酒。
  2. 生活要有規律,避免熬夜和過度勞累。
  3. 保持穩定的情緒,避免情緒激動。
  4. 適量運動,增強身體素質。

心癰是一種嚴重的疾病,若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危及生命。因此,如出現心癰相關症狀,應盡早就醫,以免延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