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臟中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心臟中風,亦稱「心中風」,為中醫風病專有名詞,屬內風中臟證候之一。其病因病機可追溯至《黃帝內經》「風中五臟六腑之俞」的理論,主要指體虛之人腠理不密,風邪乘虛內襲,由經絡內傳心包,擾亂神明,壅阻血脈所致。
在病理傳變方面,心臟中風的發生與手少陰心經、手厥陰心包經密切相關。風邪客於心經,可引動心火,形成風火相煽之勢;若兼痰濕內蘊,則易成風痰擾心之證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指出:「心受風邪,其證多從包絡現」,強調心包代心受邪的特性。
臨床表現除基礎文獻所述症狀外,根據歷代醫家經驗補充如下:
- 神明失守:可見突然昏冒、譫語驚狂,此為風火痰擾亂心神之候
- 經脈失和:舌體轉動不靈、言語蹇澀程度與病情輕重相關
- 特殊體徵:左寸脈多見浮滑或弦數,舌質紅絳而邊尖尤甚,或現顫動
鑑別診斷方面需注意:
- 與「小腸中風」相區別,後者多兼小便異常
- 不同於西醫腦血管意外,中醫理論強調「風中於心」而非僅限腦部
歷代治療發展出多種治法:
- 唐宋時期:主用防風散、犀角散等方劑,側重祛風涼血
- 金元以後:朱丹溪提出「痰中」概念,治方加入膽南星、竹瀝等化痰藥
- 溫病學派:發展至寶丹、紫雪丹等開竅法,豐富了急症處理手段
預後轉歸與體質相關,《證治準繩》指出:「心風得之於虛者,調補為先;得之於熱者,清泄為要。」提示本病有虛實傳化之變。現代中醫臨床觀察發現,此證常見於情志劇變後發病,符合《素問》「憂愁思慮則傷心」的發病學觀點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