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心齋

源流與概念
心齋為道家重要養生術語,亦為調神修心之功法,首見於《莊子·人間世》。其文曰:「氣也者,虛而待物者也。唯道集虛,虛者,心齋也。」意指透過調息靜坐、摒除雜念,使心神達至虛靜空明之境,進而與天地之氣相合。此概念後為道教所吸收,列為「三齋」(心齋、沐浴齋、祭祀齋)之一,用以滌蕩心神,修身養性。儒家亦有相似靜坐法門,強調內省與收斂意念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形神合一與氣機調和
    中醫認為「心藏神」,主司精神意識活動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恬淡虛無,真氣從之」,與心齋「虛靜」之旨相通。心齋透過調息與靜意,使心神內守,減少七情過激對氣血的耗損,符合中醫「精神內守,病安從來」的防病原則。
  2. 與臟腑氣血之關聯
    心為君主之官,主血脈而藏神。心火過亢易致煩躁不寐,心氣虛則神憊。心齋透過「收心除欲」之法,調節心火下降與腎水上升,促進水火既濟,有助改善失眠、心悸等證。此外,肝主疏泄,情志不遂易致肝氣鬱結,心齋的靜默狀態能疏導肝氣,避免氣滯化火。
  3. 經絡與氣化作用
    心齋修習時,意念專注可引導氣血運行。如《莊子》所言「虛而待物」,暗合中醫「以意領氣」之論。心經與督脈相通,靜坐時脊柱中正,能調和任督二脈之氣,促進小周天循環,提升先天之氣(元氣)的儲備。

實踐方法

  • 調息為先:以自然呼吸為基礎,漸進轉為細、勻、深、長的腹式呼吸,使氣沉丹田,達到「息調則心定」的效果。
  • 凝神內觀:閉目返視,收斂外馳之神意,專注於體內氣機流轉,或守竅(如膻中、丹田),以助心神歸位。
  • 虛靜為本:不強求、不執著,保持「似守非守」的狀態,最終達至「坐忘」之境,即形神鬆弛而靈明獨照。

養生應用
心齋長期修習可調和陰陽,改善現代常見的「上實下虛」體質(如頭暈、下肢乏力),亦能緩解因思慮過度導致的心脾兩虛。其「虛靜」狀態能降低交感神經張力,間接調節內分泌,與中醫「情志致病」理論互為表裡。

文獻延伸
除道家典籍外,明代醫家張景岳於《類經》中強調「治神」為養生之首務,與心齋之理相呼應;清代汪昂《醫方集解》亦收錄靜坐法,主張「靜坐以養氣」,足見其於中醫養生體系之重要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