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心脹
心脹為中醫病名,屬「脹病」範疇,首見於《靈樞·脹論》。其病機主要因寒邪直中心經,或素體心陽不足,復感外寒,導致陰寒內盛,與心陽相搏,氣機壅滯而成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寒邪犯心
    外感寒邪直中少陰,或久居陰寒之地,寒性收引,凝滯心脈,阻遏陽氣,致心氣不暢。如《醫醇賸義》所言:「心本純陽,寒邪來犯,陰陽相戰」,寒熱相爭,擾亂心神。
  2. 心陽虛衰
    若患者素體陽虛,心臟失於溫煦,陰寒內生,氣血運行不暢,久之則成脹滿。此類多見於年老體弱或久病耗傷者。

臨床表現

《靈樞·脹論》明確指出:「心脹者,煩心,短氣,臥不安。」主要症狀包括:

  • 心胸煩悶:寒鬱化熱或陽氣被遏,心神不寧,自覺心中懊憹。
  • 呼吸短促:寒凝氣滯,胸中宗氣運轉不利,氣息難以接續。
  • 臥寐不安:心主神明,寒邪擾動心神,夜難安臥,輾轉反側。
    此外,或伴見手足不溫、舌淡苔白、脈沉遲等陽虛寒盛之象。

治法方藥

治療以溫陽散寒、益氣養心為原則,重在驅逐陰寒,通暢心脈。

代表方劑

  • 離照湯(出自《醫醇賸義》):
    方中以附子、乾薑溫補心腎之陽,驅散寒邪;人參、白朮益氣健脾,助陽氣生化;茯神、遠志安神定志;佐以木香、陳皮行氣寬脹,使寒散氣順。

加減運用

  • 若兼血瘀,可加丹參、川芎活血通絡。
  • 若痰濕內阻,可合瓜蔞薤白半夏湯宣痹化痰。

鑑別診斷

心脹需與心血瘀阻痰濁擾心等證區分:

  • 心血瘀阻:以刺痛、舌紫暗為主,治宜活血化瘀。
  • 痰濁擾心:多見胸悶痰多、苔膩,治以化痰開竅。

相關記載

歷代醫家對心脹的論述多基於《內經》,認為其與五臟氣機失調相關。清代費伯雄於《醫醇賸義》進一步闡明寒邪與心陽相争之病機,並立溫通之法,深化臨床辨治思路。

(註:本文所述皆基於中醫古典理論,實際應用需結合具體證候辨證施治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