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心蒸

定義與源流
「心蒸」為中醫病名,屬「虛勞骨蒸」範疇,最早記載於隋代巢元方《諸病源候論·虛勞骨蒸候》。其病理機轉為心經熱邪上蒸,導致唇焦等症狀,列為「二十三蒸」之一。此概念源自傳統中醫對虛勞熱證的分類,強調內熱由臟腑深層外透而發的病理特點。

病機與證候

  1. 核心病機:心火亢盛或陰虛內熱,熱邪循心經上灼。

    • 心主血脈,開竅於舌,其華在面。心經熱熾時,火性上炎,熏灼口唇,故見「唇焦」,此為心蒸典型外候。
    • 可兼見舌尖紅赤、口乾煩躁、夜寐不安等心火內擾之證。
  2. 與三焦關係
    上焦熱盛若未解,熱邪可向中下二焦傳變,形成「上熱下虛」或「熱瘀互結」之複雜病機。

鑒別診斷

  • 與脾熱唇焦之別:脾熱多伴見口甜黏膩、苔黃膩;心蒸則以舌尖紅、心煩為主。
  • 與陰虛骨蒸之別:陰虛骨蒸多見潮熱盜汗、五心煩熱;心蒸則熱象集中於上焦。

古籍延伸
《外臺秘要》進一步闡述:「心蒸者,唇焦燥裂,心煩惋。」指出此證除唇焦外,情志不寧亦為關鍵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則將心蒸歸入「血虛火旺」範疇,補充「心悸怔忡」為可能伴隨症狀。

治療原則
傳統以清心瀉火、養陰透熱為主。常用方劑如「導赤散」清心火,「清骨散」透虛熱。若陰虛明顯,可配伍生地、麥冬等滋陰之品。針灸取穴如少府(心經滎穴)、勞宮(清心火要穴)等。

現代詮釋
從臟象學說角度,心蒸可視為自主神經功能紊亂或代謝亢進的表現,部分反覆口腔乾燥症候群患者亦符合此證型特徵。然中醫強調需結合全身症狀辨證,不可僅憑單一體徵斷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