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鼻齄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鼻齄,又稱酒齄鼻赤鼻,為中醫病名,指鼻部呈現紅色、紫紅或紫黑色之症候。此病多與肺熱體質、陽明血熱相關,亦常見於嗜酒之人,因酒性濕熱,長期熏蒸肺胃,致使血熱上衝鼻竅而成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肺熱鬱結:肺主皮毛,開竅於鼻。若肺經蘊熱,或外感風熱之邪,熱鬱不得宣散,上蒸鼻部,則見鼻赤。
  2. 陽明血熱:足陽明胃經循行於鼻,過食辛辣炙煿或嗜酒無度,易致胃中積熱,循經上擾,血熱瘀滯,發為鼻齄。
  3. 寒凝血瘀:部分患者因熱紅遇寒,氣血凝滯,污濁結聚,轉為紫黑之色,此屬久病入絡,瘀血內停之象。
  4. 蟲積為患:古籍提及臟腑寄生蟲可能擾動氣血,間接引發鼻赤,臨床須辨證施治。

證型與治法

  1. 血熱瘀滯證

    • 主症:鼻部潮紅或紫紅,伴毛細血管擴張,舌質紅、苔薄黃,脈數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涼血、活血化瘀。
    • 方藥:丹參、生地黃、當歸、紅花、山梔子、桑白皮、防風、荷葉等,取丹參、生地涼血養陰;紅花、當歸活血化瘀;桑白皮清瀉肺熱;防風、荷葉祛風透邪。
  2. 肺經風熱證

    • 主症:鼻赤初起,色紅鮮明,或伴瘙癢,舌偏紅、苔薄白。
    • 治法:疏風清肺。
    • 方藥:於前方基礎上加荊芥、薄荷等疏風透表之品,或配合消風散加減。
  3. 寒凝血瘀證

    • 主症:鼻色紫黑,遇冷加重,舌暗或有瘀斑。
    • 治法:溫通化瘀。
    • 方藥:可酌加桂枝、川芎等溫通經脈之藥,助散寒凝。

古籍論述

  • 《嵩崖尊生全書》強調「陽明血熱」為本,治法需「化滯血、生新血」,兼祛風熱,並提及蟲積之可能性。
  • 《證治準繩》指出鼻赤與肺熱相關,無論飲酒與否,風熱鬱肺皆可致病,推薦枇杷葉煎湯調服消風散,或選用升麻防風散、瀉青丸等方清熱瀉火。

其他療法

外治方面,可配合清熱解毒或活血化瘀之藥末局部調敷,如黃連、黃柏研粉,或以凌霄花、密陀僧等外塗,但須依體質選用。

鼻齄之辨證,需分清新久寒熱,標本兼顧,尤重調理肺胃二經,使氣血調和,則鼻色漸復常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