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中懊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心中懊憹

證名。指患者自覺心胸部位煩熱鬱悶、躁擾不寧之病理狀態,簡稱懊憹,又作心中懊惱。此證多因外感熱病傳變過程中,因誤用汗、吐、下等治法,致邪熱內陷,留擾胸膈;或因濕熱之邪蘊結中焦,上擾心神所致。其臨床特徵為自覺心胸中如物窒塞,煩熱陣作,躁擾不寧,坐臥不安,難以名狀。

病機與證治詳析:

  1. 熱鬱胸膈證 《傷寒論》記載:「發汗吐下後,虛煩不得眠,若劇者,必反復顛倒,心中懊憹。」此屬太陽病誤治後,餘熱未清,鬱於胸膈,擾動心神所致。邪熱輕者可見虛煩不寐,重者則見心中懊憹,輾轉難安。治宜清宣鬱熱,方用梔子豉湯。其中梔子苦寒清熱除煩,豆豉輕清宣透鬱熱,二者相伍,使胸膈鬱熱得以外透下泄。
  2. 結胸實熱證 若太陽表證未解,誤用攻下,致邪熱內陷與水飲互結,形成結胸。此時除心中懊憹外,多伴見胸脅硬滿疼痛、拒按等症。治宜瀉熱逐水破結,方用大陷胸湯(大黃、芒硝、甘遂),峻下熱結。
  3. 陽明腑實證 《傷寒論》云:「陽明病下之,心中懊憹而煩,胃中有燥屎者。」此屬陽明腑實證,因燥屎內結,濁熱上擾心神。除懊憹外,常見腹滿硬痛、便秘、潮熱等症。治宜峻下熱結,方用大承氣湯(大黃、厚朴、枳實、芒硝),通腑瀉熱。
  4. 濕熱發黃證 《金匱要略》載酒疸「心中懊憹或熱痛」,此因嗜酒過度,濕熱內蘊,熏蒸肝膽所致。其證見心中鬱悶煩熱,甚則灼痛,伴身目發黃、小便不利等。治宜清利濕熱退黃,方用梔子大黃湯(梔子、大黃、枳實、豆豉)。
  5. 熱毒蘊膈證 明清溫病學派補充,溫熱病過程中見心中懊憹,多因熱毒熾盛,蘊結膈上。常見於春溫、風溫等病,多伴高熱、口舌生瘡、煩渴等。治宜清瀉膈熱,可選用涼膈散(大黃、芒硝、梔子、連翹等)或黃連解毒湯(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梔子)。

鑒別要點:

  • 虛煩不寐:僅見心神不安,無明顯窒悶感
  • 胸痹心痛:以胸悶痛為主,多伴氣短
  • 怔忡心悸:以心跳慌亂為特徵,多屬心虛證候

本證雖以實熱證居多,然《傷寒論》亦有「陽明病,下之,其外有熱,手足溫,不結胸,心中懊憹…」之虛煩證記載,提示臨證當詳辨寒熱虛實。後世醫家發展認為,痰飲內停、瘀血阻絡等亦可導致類似症狀,需結合舌脈詳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