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中憺憺大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心中憺憺大動
證名。指心臟劇烈跳動、躁動不安之症候,屬心悸重症範疇。此證首見於《靈樞·經脈》,其中「憺」通「憚」,意為震動、驚懼之狀,形容心氣搖盪不止、難以自持之態,較一般心悸更為猛烈。
病因病機
此症多與心神失養、心陽虛衰、或邪擾心脈相關,其機理可分述如下:
- 心陽不振:陽氣虛弱,推動無力,心失溫煦而悸動不安,常伴面色蒼白、畏寒肢冷等症。
- 陰血虧虛:心陰不足,虛火內動,擾及心神,症見心悸不寧、五心煩熱、舌紅少苔。
- 痰火擾心:痰濁化熱,上擾心竅,致心脈閉阻,表現為心悸胸悶、煩躁失眠、舌苔黃膩。
- 瘀阻心絡:氣滯血瘀,心脈不通,發為怔忡刺痛、唇甲青紫,脈象多見結代。
與「怔忡」之關聯
古籍多將「心中憺憺大動」歸於「怔忡」範疇。《醫學正傳》云:「怔忡者,心中惕惕然動搖而不得安靜」;而此證更強調其動悸之劇,如《類經》注:「憺憺,虛怯貌,心藏神,虛則神怯,故動而不寧。」顯示其病位深及心神,虛實夾雜之特點。
治則與經絡調理
治療當審證求因,分證論治:
- 心陽虛者:可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溫通心陽。
- 陰虛火旺者:宜天王補心丹滋陰降火。
- 痰火擾心者:方選黃連溫膽湯清化痰熱。
- 血瘀為重者:以血府逐瘀湯活血通絡。
針灸常取手少陰心經(如神門、通里)、手厥陰心包經(內關、大陵)等穴,以寧心安神、調氣活血。此證涉及心神動盪,臨床須細辨虛實,結合脈舌參詳,方能切中病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