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中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心中風

心中風,又稱心臟中風,是中醫學中因風邪侵襲心臟所導致的病症,屬於五臟中風的一種。此病名首見於《金匱要略·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治》,後世醫家如《諸病源候論》等亦對其有所補充與闡述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理論認為,風為百病之長,具有善行數變的特性。心中風的成因,或因正氣虛弱,風邪趁虛內犯心經;或因情志失調、飲食不節等因素導致心氣不足,風邪乘機襲入。風邪擾動心脈,使心主血脈的功能失調,進而引發一系列臨床症狀。

主要症狀

根據古典醫籍記載,心中風的主要表現包括:

  1. 翕翕發熱:患者自覺體表微微發熱,狀如羽毛輕覆,此為風邪鬱熱於心之象。
  2. 臥床難起:患者因心氣受損,常感乏力,難以起身,甚至只能仰臥(偃臥),不敢輕易轉側,動則加重不適。
  3. 心中飢而食即嘔吐:心火被風邪鬱閉,影響脾胃運化功能,故雖感心中空虛似飢,但進食後易引發嘔吐,顯示胃氣上逆。
  4. 汗出:風邪擾動營衛,使腠理不固,患者可能出現自汗現象,此為心陽不固之徵。

鑑別診斷

心中風需與其他心系病症相區分:

  • 心中寒:以心中冷痛、肢冷、口噤不語為主,與心中風之發熱、煩悶不同。
  • 真心痛:多因寒凝心脈,表現為胸痛劇烈、冷汗淋漓,近似現代醫學之心肌梗塞。
  • 痰火擾心:以煩躁譫語、失眠多夢為特徵,與風邪致病之汗出發熱有別。

治療原則

中醫治療心中風,首重疏風通絡,兼顧調和心氣,具體治法因證而異:

  • 若風熱偏盛,可用清熱疏風之劑,如防風、連翹等。
  • 若兼見心氣虛弱,則佐以益氣養心之品,如人參、麥冬。
  • 若嘔吐明顯,可加降逆和胃之藥,如半夏、生薑。

古籍論述

  • 《金匱要略》:「心中風者,翕翕發熱,不能起,心中飢,食即嘔吐。」揭示本病的基本病機與典型症狀。
  • 《諸病源候論》:「心中風,但得偃臥,不得傾側,汗出。」進一步描述患者因心氣受損而臥床難動的狀態。

現代理解

從現代醫學角度推測,心中風可能與某些心血管或神經功能失調相關,如自主神經紊亂、輕度心肌炎等。然中醫治療仍以辨證論治為核心,不囿於西醫病名,而著眼於風邪犯心的整體病機。

心中風作為一種古典中醫病證,體現了中醫對風邪致病及心臟功能影響的獨特認識,豐富了心系疾病的辨治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