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中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心中寒
心中寒為中醫病證名,意指心臟受寒邪侵襲所引發的病症。寒性凝滯收引,易阻遏陽氣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心脈失於溫煦,故臨床表現以心中不適、疼痛為主。
病因病機
寒邪侵襲心臟,或因陽氣虛弱,寒從內生,使心陽受損,脈絡拘急。心主血脈,寒凝則血行不暢,不通則痛,故見心胸疼痛;寒邪損傷陽氣,陽氣不達四末,則見四肢逆冷。
臨床表現
主要症狀為:
- 心中難受,如食大蒜般灼熱辛辣感,或似蟲嚙,稱「心如啖蒜狀」。
- 心痛徹背,背痛徹心,疼痛劇烈,並可放射至背部,猶如「蠱注」之狀,痛無休止。
- 陽氣衰微之象:惡寒、四肢冰冷、自發嘔吐,嚴重者可見神志昏蒙,時發時止。
辨證論治
治療以溫通心陽、散寒止痛為主,根據寒邪輕重選擇方藥:
- 寒邪較重(劇痛、肢厥、昏蒙):
- 姜附湯(《證治準繩》):以乾薑、附子溫陽散寒,急救回陽。
- 茱萸丸(《聖濟總錄》):吳茱萸配生薑、肉桂,散寒降逆。
- 寒邪較輕(隱痛、四肢不溫):
- 不換金正氣散加附子(《證治準繩》):藿香、厚朴等化濕和中,佐附子溫陽。
- 附子五積散:結合五積散(麻黃、蒼朮等)解表溫裡,祛寒化濕。
典籍記載
- 《金匱要略》稱:「心中寒者,其人苦病心如啖蒜狀,劇者心痛徹背……譬如蠱注。」
- 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記載:「惡寒,四肢厥,自吐,少間頃時復發,昏塞不知人。」
- 《聖濟總錄》強調寒凝心脈,需溫通,如吳茱萸湯(吳茱萸、人參、生薑)。
兼證與變證
若兼見痰濕內阻,可配合瓜蔞薤白半夏湯;若氣血兩虛,則佐以當歸四逆湯。寒邪久鬱化熱者,需辨別寒熱錯雜,如烏頭赤石脂丸之應用。
此證屬中醫「真心痛」「胸痹」範疇,與西醫心絞痛、心肌梗塞部分表現相似,然中醫辨治首重寒邪與陽虛之本,治法與用藥亦隨證而異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