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主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醫名詞「心主」詳解

一、經絡學說中的「心主」

  1. 手厥陰心包經之指代
    「心主」為手厥陰心包經之別稱,首見於《靈樞·經脈》。其經脈循行「行少陰、心主之前」,意指心包經與手少陰心經相鄰,共司心臟功能。心包經起於胸中,出屬心包絡,下行膈膜,聯絡三焦;其支脈沿胸肋至腋下,循上肢內側中線入掌中,止於中指端。中醫理論視心包為「心之宮城」,代心受邪,故心主實為心臟功能之延伸。
  2. 特定穴位之指稱
    《脈經》卷二提及「心主在掌後橫理中」,即手厥陰心包經之原穴「太陵」(現多稱「大陵」)。此穴位於腕橫紋中央,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,主治心痛、心悸、胸悶等症,為調理心氣之要穴。《針灸甲乙經》亦載其「治熱病煩心,心悶而汗不出」,凸顯其與心神調控之密切關聯。

二、推拿學中之「心主」
見於清代《幼科鐵鏡》,推拿學中「心主」與「心經」相通,屬小兒推拿特定穴位。其定位於中指末節螺紋面,操作時多以旋推或直推手法為主,用於治療小兒心火亢盛所致的高熱、驚風、煩躁等症。此說法反映中醫「心主神明」理論在兒科外治法的應用,強調通過經絡刺激調節心神功能。

三、理論深化:心主與臟象學說

  1. 生理功能
    「心主」不僅為經絡或穴位名稱,亦隱含中醫對心臟功能的詮釋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心者,君主之官」,而心包代心行令,故「心主」一詞實涵蓋:
  • 血脈調控:心包經氣血運行與心主血脈相關,太陵穴可調節脈象。
  • 神志統馭:心包絡護心臟,影響「五志」平衡,病理上與譫語、神昏等症聯繫密切。
  1. 與三焦之關聯
    手厥陰心包經與手少陽三焦經相表裡,構成「心主—三焦」軸線。明代《醫宗金鑒》註解:「心包與三焦為臟腑之配」,二者共同參與氣化與津液代謝,臨床可見心包積液與三焦水道失調之互涉病機。

四、歷代醫家見解

  • 《類經》張介賓註:「心包為心之外衛,心主之稱,彰其護御之功。」
  • 《針灸大成》楊繼洲以「大陵穴」為心主之氣所注,針刺可「瀉火安神」。

綜論之,「心主」一詞貫穿中醫經絡、穴位、臟象理論,既指實體循行路線,亦概括心臟功能之外延,為理解中醫「形神一體」思想之關鍵範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