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主汗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心主汗

在中醫理論中,「心主汗」為一重要生理概念,意指汗液之生成與調節與心有密切關聯。《靈樞·九針論》明確指出:「心主汗,……此五液所出也。」此論述將汗歸屬於五液之一,並強調其由心所主宰。

汗與心的生理聯繫

中醫認為,汗為津液所化生,而津液與血同源,皆由水穀精微轉化而成。心主血脈,血汗同源,故汗液之代謝必然與心之功能息息相關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陽加於陰謂之汗」,意指體內陽氣蒸騰陰津,化生為汗。心屬火,為陽中之陽,其陽熱之性促使人體津液外泄為汗,故汗液之調節實由心氣所主導。

心與汗症的病理關係

臨床上,汗液異常多與心之陰陽失衡有關:

  1. 心陰虛盜汗:若心陰不足,虛火內擾,陰不制陽,迫津外泄,則見入睡後汗出(盜汗),伴見心悸、心煩、舌紅少苔等症。
  2. 心陽虛自汗:心陽虛弱,衛陽不固,腠理疏鬆,津液無力內守,則白晝無故汗出(自汗),並伴有畏寒、乏力、脈弱等表現。
  3. 心火熾盛汗出:心火亢盛,燔灼津液,亦可見大汗淋漓,常伴口舌生瘡、煩躁不安等症。
  4. 心氣垂竭危汗:若心氣衰竭,陰陽離決,則見汗出如油、淋漓不止,此為真陽外脫之危候,提示病情篤重。

理論延伸

《傷寒論》有「奪血者無汗,奪汗者無血」之論,進一步闡明血汗同源之理。過度發汗或失血,皆可耗傷心陰心陽,甚至導致亡陰亡陽之變證。治療上,調節心之氣血陰陽為止汗之關鍵,如滋心陰、益心氣、溫心陽等法,皆需據證施用,以恢復心主汗之生理機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