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主舌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心主舌

「心主舌」是中醫生理學的重要概念,最早見載於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。此理論闡明了舌與心的密切關係,從生理功能到病理表現,構成了中醫診斷學中「舌診」的理論基礎。

生理聯繫

《靈樞·脈度》明確指出:「心氣通於舌,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」,揭示心與舌之間存在著經絡與功能的直接聯繫。具體而言:

  • 味覺功能:心的正常功能保障舌對五味的辨識能力,心氣和調則味覺靈敏
  • 言語功能:舌為發音之器,而「心主神明」,心神統領語言表達,兩者協調方能言語清晰
  • 色澤表現:心的氣血狀態直接反映於舌,心血充沛則舌色紅潤鮮活

病理表現

心的功能失調可從舌的多方面變化顯現:

  1. 運動異常

    • 心神昏蒙可見舌體僵硬(舌蹇)
    • 心陽虛動可見舌體顫抖
    • 熱擾神明可致言語謇澀或失語
  2. 色澤變化

    • 心血虧虛則舌色淡白無華
    • 心陰不足可現舌紅少津
    • 心火上炎多見舌尖紅赤
    • 心血瘀阻則見舌質紫暗或有瘀斑
  3. 形態改變

    • 心陽虛衰常見舌體胖嫩
    • 痰迷心竅多見舌苔厚膩

理論延伸

「舌為心之苗」的論述進一步發展了這一理論,意指舌猶如心的外候,能最先反映心的狀態。這一觀念指導臨床:

  • 舌尖部位尤與心相應,診察時特別重視此區變化
  • 舌診成為判斷心系疾病(如心悸、失眠、癲狂等)的重要依據
  • 治療心系疾患時,常結合舌象變化判斷療效

歷代醫家對此多有發揮,如《千金要方》論及心熱則舌裂,《證治準繩》指出心脾積熱可致木舌、重舌等病變,均體現了「心-舌」關係在臨床的廣泛應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