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主神明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心主神明

概念溯源

「心主神明」是中醫藏象理論的核心觀點之一,首見於《素問·靈蘭秘典論》:「心者,君主之官也,神明出焉。」此理論將心定位為五臟六腑之主宰,不僅主司血脈運行,更統攝人體的精神意識、思維活動及情感表現。

神明之內涵

在中醫學說中,「神明」為人體生命活動的最高層次表現,涵蓋以下範疇:

  1. 精神意識:包括認知、判斷、記憶等思維活動。
  2. 情感表現:如喜、怒、憂、思等情緒變化。
  3. 對外適應力:指人體對環境變化的感知與應對能力。
    此功能與現代醫學的中樞神經系統活動有部分相通之處,但中醫更強調其與五臟氣血運行的整體聯繫。

生理機轉

  1. 氣血為物質基礎
    《靈樞·營衛生會》指出:「血者,神氣也。」心通過主持血脈,將水穀精微上輸於腦(「元神之府」),使「心神」得養。心氣充沛、血量充盈,則神志清明。
  2. 五臟協同調控
    雖以心為主導,但需腎精滋養(心腎相交)、肝氣疏泄(調暢情志)、脾運化水穀(化生氣血)、肺主氣(助心行血)等共同維持,形成「五神藏」系統。
  3. 經絡通路聯繫
    心經別絡「繫舌本,屬目系」,與舌、目等感官直接相連,構成感知外界的生理通道。

病理表現

當心主神明功能失常時,可出現兩大類病證:

  • 虛證
    • 心血虛:心悸健忘、失眠多夢
    • 心氣虛:神疲乏力、思維遲鈍
    • 心陰虛:虛煩不寐、潮熱盜汗
  • 實證
    • 心火上炎:煩躁譫語、口舌生瘡
    • 痰迷心竅:神昏癲狂、喉中痰鳴
    • 瘀阻腦絡:健忘刺痛、神情呆滯

學術發展

歷代醫家對「心神說」有重要發揮:

  • 《黃帝內經》奠定「心為神之主」的理論框架。
  • 明代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提出「腦為元神之府」,開始注意腦與神的關係。
  • 清代王清任《醫林改錯》明確「靈機記性不在心在腦」,形成「心腦共主神明」的折衷觀點,但仍維護心在神志活動中的核心地位。

此理論至今仍指導臨床對神志疾病(如失眠、焦慮、抑鬱等)的辨證治療,強調從調理心臟功能入手,兼顧五臟平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