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主手厥陰經病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心主手厥陰經病證
心主手厥陰經病證是中醫病證名,指手厥陰心包經經氣運行異常所引發的一系列病候。根據《靈樞·經脈》記載:「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,是動則病手心熱,臂肘攣急,腋腫,甚則胸脅支滿,心中憺憺大動,面赤,目黃,喜笑不休。是主脈所生病者,煩心,心痛,掌中熱。」此段經文系統性描述了手厥陰心包經的「是動病」(經氣變動)與「所生病」(經脈所主之病)。
經脈循行與生理功能
手厥陰心包經起於胸中,屬心包絡,下行絡三焦,外行支脈由胸出腋下,沿上臂內側正中下行至掌心,止於中指。其與手少陽三焦經相表裡,共同協調心臟功能,並通過「相火」調節氣血運行與情志變化。
心包在五行屬火,為「君主之官」(心)之外衛,代心受邪,故《內經》稱「心包代心受邪」。其病證多與火熱、痰濁、氣滯等因素相關,影響心神的安寧與血脈的暢通。
主要病候解析
是動病(經氣變動症候)
- 手心熱:因心包經循行於掌心,經氣鬱滯則化熱,表現為掌心灼熱。
- 臂肘攣急、腋腫:經脈氣血不暢,導致經絡所過之處拘攣腫痛。
- 胸脅支滿:心包絡與三焦相通,氣機鬱滯則胸脅脹滿。
- 心中憺憺大動:形容心悸劇烈如擂鼓,為心包受邪擾動心神之象。
- 面赤、目黃:心火熾盛上炎則面赤,若兼夾濕熱則可致目黃。
- 喜笑不休:心主神明,心包火盛擾神則表現為情志異常,無故發笑。
所生病(經脈主病)
- 煩心、心痛:心包代心受邪,氣滯血瘀或熱擾心神,則胸悶心痛、煩躁不安。
- 掌中熱:重申手心熱為心包經火熱之證的重要表現。
辨證要點
心主手厥陰經病證需與手少陰心經病證鑑別,二者雖均涉心病,但心經病證偏重於心之本髒功能(如心悸、失眠、舌瘡),而心包經病證更偏向於「代心受邪」的外在表現(如胸痛、情志異常、肢體經脈症狀)。此外,心包經病多見實證(如痰熱、瘀血),而心經病虛實夾雜更為常見。
相關中醫理論連結
- 與三焦經的關係:手厥陰心包經與手少陽三焦經相表裡,二者共同調節水火氣機,若心包經病波及三焦,可兼見水道不利或氣機壅滯症狀。
- 與肝經的影響:肝主疏泄,心包火旺易引動肝火,形成「心肝火旺」證候,如急躁易怒、頭痛目赤等。
- 溫病學中的「熱入心包」:溫熱病邪內陷心包,可見神昏譫語、舌蹇肢厥,屬危重證候,與本經「是動病」有輕重之別。
此病證的臨床表現與治療須結合具體病因病機,如清熱瀉火、化痰開竅、活血通絡等法,皆可隨證施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