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主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心主血

心主血為中醫生理學重要概念,指心臟主司血液生成、運行及統攝的功能,為「心主血脈」理論的核心部分。《內經》云:「心者,生之本,神之變也,其華在面,其充在血脈。」此功能可析為以下兩大面向:

一、心主導全身血液

《素問·五臟生成》明確提出:「諸血者,皆屬於心。」意指人身所有血液均歸心所統屬。中醫認為,血液的生成雖與脾胃運化水穀精微、腎精化髓造血密切相關,但須經心陽之「化赤」作用,方能將精微物質轉化為充盈活力的血液。此過程稱「奉心化赤」,突顯心在血液生成中的關鍵地位。

心陽的溫煦與推動力,使血液得以布散全身,上榮頭面五官,外濡肢節肌膚。臨牀觀察面色的紅潤與否、爪甲脣舌的色澤,皆可反映心主血功能的盛衰。若心氣不足,常見面色淡白無華;心陽暴脫則見脣甲青紫,均印證「其華在面」的生理聯繫。

二、心主血脈的運行調控

心與脈道構成封閉系統,《靈樞·決氣》稱「壅遏營氣,令無所避,是謂脈」。心氣推動血液在脈中循行,形成「脈者,血之府」的動態平衡。此功能依賴三要素:

  1. 心氣充沛:心氣為血液運行的原動力,心氣衰弱則脈來遲緩或結代。
  2. 心陽溫運:陽氣能防止血液凝滯,若心陽不振易致血瘀水停(如胸痹、水腫)。
  3. 脈道通利:需配合肺氣宣降、肝氣疏泄以維持脈道順暢,此即「氣為血之帥」的具體體現。

與其他臟腑的協作關係

心主血功能須與多臟協同:

  • 肝藏血:肝調節血量,應心血需求而調節輸布。
  • 脾統血:脾氣固攝防血逸脈外,與心共維血行常度。
  • 肺朝百脈:肺氣助心血散精於皮毛,形成氣血相須之局。

此理論在針灸臨牀亦有應用,如心經原穴神門可調血虛、血瘀;心俞穴能補益心氣以改善血行,均基於「心主血」的生理框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