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濁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心濁
病名
心濁屬「溺濁」之一,由思慮過度、心神受損所致。此症首見於《世醫得效方·大方脈科》,主要因情志內傷、心氣耗弱,導致氣化失司,清濁不分,遂見小便渾濁之象。
病因病機
心主神明,又與小腸相表裏。思慮勞神過度,則心火內熾,煎耗陰液,擾動下焦;或心氣虛弱,無力統攝水液,致清濁混雜而下。此外,心腎不交、虛火下擾膀胱,亦可加重濁溺之症。
臨床表現
- 小便異常:尿液渾濁,或赤或白,狀如米泔。
- 心神症狀:精神恍惚、心悸怔忡、煩躁少寐,甚則恐怖驚悸。
- 兼症:健忘、夢遺,或伴口乾舌燥,舌紅少苔,脈細數或沉弱。
治法與方藥
以「清心安神、分清泌濁」為原則,依證型選方:
- 心火偏亢:小便赤濁,心煩失眠,宜 加味清心飲(黃連、蓮子心、茯神等)清心降火。
- 心氣不足:神疲健忘,溺白渾濁,選 瑞蓮丸(人參、遠志、石蓮肉等)益氣固攝。
- 心腎不交:夢遺頻作,驚悸多夢,用 妙香散(山藥、茯苓、辰砂等)交通心腎。
- 兼血虛神擾:可配合 寧志膏(酸棗仁、柏子仁)養血安神。
鑑別
與「便濁」相類,然便濁多責之脾腎濕熱或下焦虛寒,心濁則以心神失調為本,臨床須辨明臟腑病機。
補充說明
心濁之證,古籍多歸於情志致病範疇,近代中醫則進一步結合「心-小腸-膀胱」氣化理論,強調調暢心脈、恢復水液代謝為治療關鍵。若日久不癒,可能累及腎陰,轉為虛勞,故早期調理心神尤為重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