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辛寒生津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辛寒生津
辛寒生津為中醫治療學術語,指運用性味辛寒之藥物,以清泄胃火、滋生津液的一種治法。此法主要針對胃陰不足兼胃火熾盛之證,其病機為胃中陰液虧損,虛熱內生,或外感熱邪化火,灼傷胃津,致使陽明經氣燥熱亢盛,臨床多見煩渴引飲、口舌生瘡、齒齦腫痛,甚則牙宣出血,或伴頭痛、脈大而虛等症。
核心理論與應用
-
藥性辨析:
- 辛寒藥物兼具「辛散」與「寒涼」之性,如石膏、知母等。辛能透散鬱熱,寒可直折火勢,兩者相合,既能外解陽明氣分之熱,又能內滋胃陰,調和燥熱。
- 此類方劑常配伍甘寒養陰之品(如麥冬、生地),構成「清中寓滋」之法,以標本兼顧。
-
經典方劑舉隅:
- 玉女煎(《景岳全書》)為代表方,以石膏為君,瀉胃火之餘;佐以熟地(或生地)、麥冬滋陰生津,知母助石膏清熱,牛膝引火下行。全方體現「辛寒清熱,甘潤生津」之旨,適用於「少陰不足,陽明有餘」之證。
-
病理特點:
- 胃火熾盛時,陽明經氣上逆,可循經上擾,故見頭痛、牙痛;若熱迫血行,則齒齦出血。脈象「大而虛」提示陰虛內熱,正虛邪實。此時若單用苦寒瀉火(如黃連),恐更傷陰液,而辛寒配伍甘潤,則無此弊端。
-
與相似治法之區別:
- 苦寒清熱(如黃連解毒湯)純以瀉火為主,適用於實熱壅盛而陰未傷者;
- 甘寒生津(如益胃湯)偏重滋養胃陰,適用於陰虛而無顯著火旺者;
- 辛寒生津則專於火盛陰傷並見之證,清補並行,為中醫「祛邪扶正」思想之具體實踐。
此治法深植於中醫「熱者寒之」「燥者潤之」的治療原則,重視藥物性味與臟腑病機的動態平衡,體現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