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辛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辛散
辛散為中藥學重要術語,指具辛味之藥物,其性主發散,能行氣活血、開泄腠理、透達表邪。此概念源於《素問·臟氣法時論》所載「辛散、酸收、甘緩、苦堅、鹹軟」,為五味理論中「辛」味藥物的核心特性。
辛散之性味與作用
辛味屬陽,其性升浮,善走竄通行,故能:
- 發散表邪:辛溫藥物如麻黃、桂枝,可解肌發汗,驅散風寒;辛涼藥物如薄荷、桑葉,能疏風清熱,透表退熱。
- 行氣活血:辛香走竄之品如川芎、香附,能疏通氣機,散瘀止痛,適用於氣滯血瘀之證。
- 化濕醒脾:辛溫芳香藥如藿香、砂仁,可宣化濕濁,醒脾開胃,治療濕阻中焦。
- 開竅通絡:部分辛味藥如麝香、冰片,具走竄之性,能通絡開竅,用於閉證神昏或經絡痹阻。
辛散與臟腑關係
《內經》云「辛入肺」,肺主宣發,辛味能助肺氣布散津液、衛氣,故辛散藥物多歸肺經,亦常兼入脾、胃、肝等經。如生薑辛溫入肺脾,既可發表散寒,又能溫中止嘔;柴胡辛涼入肝膽,既能疏肝解鬱,又可和解表裏。
辛散藥物的分類
- 發散風寒藥:性溫辛烈,如荊芥、防風,主治風寒表證。
- 發散風熱藥:性涼辛散,如牛蒡子、菊花,主治風熱表證。
- 行氣藥:如陳皮、木香,以調暢氣機為長。
- 活血藥:如紅花、延胡索,以散瘀通經為要。
辛散之應用原則
辛散藥物雖功效廣泛,然其性多燥烈,易耗氣傷陰,故陰虛血虧、氣虛自汗者當慎用,須配伍養陰或益氣之品以制其偏性。此外,辛散之效與藥物質地相關:輕浮者(如葉、花)偏於走上焦發表;質重者(如根、莖)偏於行裏氣、通經絡。
辛散理論貫穿中醫臨床,從解表祛邪至調理氣血,皆見其靈活運用,體現中藥「以偏糾偏」之治療思想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