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辛溫解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辛溫解表

定義與適應證
辛溫解表為中醫治療學術語,指運用性味辛溫之藥物,透過發散風寒以解除表證的治法。此法主要針對風寒表證,亦適用於兼有表邪的風濕、風水等病症。其臨床表現特徵為:惡寒顯著、發熱輕微、無汗、頭身疼痛、舌苔薄白、脈象浮緊。此類證候多因外感風寒,邪氣鬱遏肌表,導致營衛失調,肺氣不宣所致。

常用藥物

  1. 麻黃:發汗力強,善開腠理以散風寒,兼宣肺平喘。
  2. 桂枝:溫通經脈,助陽化氣,與麻黃配伍可增強解表發汗之效。
  3. 紫蘇:辛散表寒,兼行氣寬中,適合風寒兼氣滯者。
  4. 荊芥:微溫不燥,長於祛風解表,亦可透疹消瘡。
  5. 羌活、防風:偏勝風濕,尤擅解除上半身痠痛,適用於風寒夾濕證。
  6. 白芷:散寒止痛,通鼻竅,對風寒頭痛或鼻塞流涕效果顯著。
  7. 細辛:辛烈走竄,能散少陰經風寒,兼溫肺化飲。
  8. 藁本:專入巔頂,善治風寒厥陰頭痛。

代表方劑

  1. 麻黃湯(《傷寒論》):

    • 組成:麻黃、桂枝、杏仁、甘草。
    • 功效:發汗解表,宣肺平喘。
    • 主治:風寒表實證,見無汗而喘者。
  2. 桂枝湯(《傷寒論》):

    • 組成:桂枝、芍藥、生薑、大棗、甘草。
    • 功效:解肌發表,調和營衛。
    • 主治:風寒表虛證,見汗出惡風者。
  3. 香蘇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

    • 組成:香附、紫蘇葉、陳皮、甘草。
    • 功效:疏風散寒,理氣和中。
    • 主治:風寒表證兼氣機不暢,胸脘痞悶者。

機理探討
辛溫解表法的核心在於「辛散溫通」。根據中醫理論,辛味能行能散,溫性可祛寒,兩者相合,既能驅散肌表風寒之邪,又能促進氣血運行,使腠理開泄而出汗解表。此類方藥多歸肺經(主皮毛)與膀胱經(主一身之表),通過發汗祛邪,恢復衛陽的防禦功能,從而改善表證。

臨床加減原則

  • 兼氣虛者:可加黃耆、白朮以扶正祛邪。
  • 兼咳嗽痰多:配伍杏仁、紫菀等化痰止咳。
  • 頭痛明顯:酌加川芎、蔓荊子增強止痛之效。

辛溫解表法體現中醫「因勢利導」的治療思想,強調根據邪氣性質與病位選擇相應藥物,其應用須嚴格辨證,確保藥證相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