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新產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新產
新產為中醫學專有名詞,指婦女分娩後的最初階段,即產後不久之時期。《靈樞·五禁》提及:「新產乃大血之後,是五奪也。」意指產後氣血大虛,屬五種極度耗損狀態之一。此階段氣血驟然虧虛,體質虛弱,易受外邪侵襲,故中醫理論特別重視產後調養。
中醫對新產之認識
生理特點
- 氣血驟虛:分娩過程失血耗氣,導致營衛不和,臟腑功能暫時偏低。
- 胞宮空虛:胎兒娩出後,胞宮尚未復原,需時修復。
- 腠理疏鬆:產後體表衛氣不足,易受風寒濕邪入侵。
- 惡露排出:新產後必有餘血濁液排出,為正常生理現象。
病理變化
- 血虛生風:若產後失血過多,陰血不足,可能導致筋脈失養,甚則虛風內動。
- 瘀血停滯:若惡露不暢,瘀血內阻,可致產後腹痛或發熱。
- 寒凝氣滯:產後不慎受寒,易使氣血凝滯,影響胞宮恢復。
調養原則
產後調理首重「補虛化瘀」,需依據新產婦體質,採取相應治法:
- 溫補氣血:常用方如生化湯,既能補血活血,又可化瘀生新。
- 保護陽氣:忌過食生冷,以防損傷脾胃陽氣。
- 謹避外邪:產婦應避免受風寒,防止邪氣乘虛而入。
相關中醫理論
與其他產後階段之區別
- 新產:指產後未久,氣血驟虛之時,約為分娩後7日內。
- 產後:泛指分娩後數週至數月,包含新產及後續恢復期。
- 小滿月:指產後30日,氣血逐漸恢復,但仍需謹慎調養。
古籍論述
《金匱要略》有「新產婦人三病」之說,即「痙」、「鬱冒」、「大便難」,均與新產氣血虧虛相關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亦強調產後需「養血益氣,調和陰陽」,以防變證。
新產為婦女生理重大轉變期,中醫理論重視此時期的氣血調攝及臟腑平衡,以助產婦順利恢復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