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猝中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猝中
猝中,又稱卒中,為中醫病名,屬「中風」範疇,指突然發作的昏仆不省人事,伴隨口眼喎斜、半身不遂等症狀。《辨證錄·中風門》提及此症,歸因於內外風邪相合,或臟腑氣血逆亂所致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猝中與「風、火、痰、瘀、虛」密切相關,其病機可分為:
- 內風妄動:肝陽上亢,化風內動,上擾清竅,常見於情志過極或勞倦過度者。
- 痰濁阻絡:過食肥甘厚味,痰濕內生,閉阻經絡,蒙蔽心神。
- 氣血兩虛:正氣不足,脈絡空虛,外風乘虛而入,引動內風。
- 瘀血內阻:氣滯血瘀,脈絡不通,腦竅失養,發為猝中。
證型分類
根據臨床表現,猝中可分為「中經絡」與「中臟腑」兩大類:
- 中經絡:病位較淺,僅見口眼喎斜、肢體麻木或半身不遂,神志尚清,屬輕證。
- 中臟腑:病位深重,驟然昏仆、不省人事,或伴痰鳴氣粗、肢體強痙,屬危候。
治法與方藥
中醫治療強調辨證論治,常見治法如下:
- 平肝熄風:適用於肝陽暴亢者,方如天麻鉤藤飲。
- 化痰通絡:針對痰濁阻絡者,方用滌痰湯加減。
- 益氣活血:氣虛血瘀者,宜補陽還五湯。
- 開竅醒神:中臟腑閉證,可用安宮牛黃丸、至寶丹等急救。
猝中為急危重症,歷代醫家重視其先兆調理,如《醫學綱目》強調「預防勝於治療」,主張調暢情志、節制飲食以杜絕內生之邪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