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新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新感

新感為中醫溫病學重要病證概念,屬外感病發病形式之一,與「伏氣」相對,指人體感受外邪(尤指溫熱病邪)後,病邪由表入裡,依衛氣營血或三焦傳變次序迅速發病,無明顯潛伏期。其病理特徵在於邪氣從外而內、由淺至深的傳變過程,臨床可見表證與裡證的相繼演變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邪襲表
    新感之邪多為風熱、暑濕、燥熱等溫熱性質外邪,從口鼻或肌表侵入,首犯肺衛,表現為發熱、微惡風寒、咳嗽、口微渴等衛分證候。其發病迅速,與「伏邪溫病」之邪氣潛伏體內、逾時而發的特點迥異。
  2. 傳變規律
    新感溫病遵循葉天士「衛氣營血」或吳鞠通「三焦」傳變理論。邪氣初在衛分,若未及時透解,可漸次深入氣分、營分、血分,呈現由輕轉重的層次變化。例如:

    • 衛分證:發熱、微惡寒、脈浮數。
    • 氣分證:高熱、汗出、煩渴、脈洪大。
    • 營分證:身熱夜甚、斑疹隱隱、舌絳。
    • 血分證:動血(吐血、衄血)、耗陰(抽搐、神昏)。
  3. 新感引動伏邪
    若患者體內原有伏邪(如素體陰虛內熱或痰濕內蘊),新感外邪可激發伏邪,兩者相搏而病勢加劇,形成表裡同病或寒熱錯雜之證。此類病情較單純新感更為複雜,常表現為驟發高熱、表證未罷而裡熱已熾。

診斷要點

  • 發病急驟:發病時間短,多在觸邪後數日內出現症狀。
  • 表證先現:初期必見衛分證候,如惡風、頭痛、苔薄白等。
  • 傳變有序:病邪由淺入深,證候依序演變,罕見直中深層。

治療原則

新感溫病以「透邪外出」為核心,根據邪氣所在層次選方:

  • 衛分證:辛涼解表,方如銀翹散、桑菊飲。
  • 氣分證:清熱生津,方如白虎湯、麻杏石甘湯。
  • 營血分證:清營涼血,方如清營湯、犀角地黃湯。

若屬「新感引動伏邪」,則需表裡同治,兼顧透表與清裡,如蔥豉桔梗湯合黃芩湯加減。

新感之概念釐清了溫病發病的時序性與傳變規律,為臨床辨證論治提供重要綱領,亦體現中醫「辨病與辨證相結合」之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