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新感瘟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新感瘟病
新感瘟病,乃中醫溫病理論中之重要範疇,指人體感受外邪後隨即發病之溫病類型。其特點為病邪初犯,發病迅速,臨床表現以溫邪在表為主,與伏邪溫病(邪氣潛伏後發)截然不同。此概念由明代醫家汪石山(汪機)明確提出,其著作《醫學原理》及《傷寒選錄》中強調「冬之傷寒、秋之傷濕、夏之傷暑」等外感病邪,皆屬新感溫病範疇。
病因病機
新感瘟病多因外感風熱、暑濕、燥火等溫邪所致。邪氣自口鼻或肌表入侵,遵循「由表入裡」之傳變規律,初起多見衛分證候。溫邪性質屬陽,易耗傷津液,故發病初期即見熱象偏重,與傷寒(感受寒邪)之惡寒顯著不同。
臨床特徵
- 表證突出:發熱重而惡寒輕,伴頭痛、口微渴,舌紅苔薄白或薄黃,脈浮數。此為邪在衛分,肺衛失宣之象。
- 津液耗傷:因溫邪燥烈,常見口乾咽燥,甚則咽喉腫痛,咳嗽少痰。
- 邪勢迅疾:若未及時透解,邪氣可快速內傳氣分,見高熱、汗出、煩渴等裡熱證;再深入則可擾及營血,出現斑疹、神昏等重症。
辨證與治療
新感瘟病之辨證核心在於葉天士《溫熱論》所提「衛氣營血」體系:
- 衛分證:邪在肺衛,治宜辛涼透表,方如銀翹散、桑菊飲,使邪從汗解。
- 氣分證:熱熾陽明,則需清熱生津,如白虎湯;若兼腑實,可投承氣湯類。
- 營血分證:邪陷心營,當清營透熱,用清營湯;耗血動血,則需涼血散瘀,如犀角地黃湯。
與伏邪溫病之鑑別
新感溫病發病急、病程短,初起即現表熱證;而伏邪溫病因邪氣潛伏體內,發病時多無明顯表證,直接見裡熱或陰傷之象,如春溫、伏暑等。
新感瘟病之研究,深化了中醫對外感熱病傳變規律之認識,亦為溫病學派「辨證求因」奠定理論基礎。相關論述可參見《溫病條辨》、《傷寒溫疫條辨》等典籍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