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新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新痰,又稱初起之痰,屬於痰證初期階段,為中醫臨床常見病理產物之一。其概念首見於清代醫家吳澄所著《不居集》,書中將痰證按病程與性質分為新痰、久痰兩大類,強調新痰具「發病短暫、病勢較輕」之特徵。

病因病機
新痰多因外感六淫(尤以風寒、風熱為主)或飲食失調,導致肺、脾、氣機功能暫時性失調所致。肺失宣降則津液凝滯,脾失健運則濕聚成痰,其病位主要在肺脾兩臟。與久痰不同,新痰未深入絡脈,亦未與瘀血互結,故病理性質相對單純。

臨床特徵

  1. 痰質表現
    痰液外觀呈青白色,質地稀薄且量少,氣味偏淡,與久痰之黃稠黏濁、氣味腥臭有明顯區別。
  2. 發病特點
    起病急驟,常見頭痛、惡寒發熱等表證,易與外感傷寒混淆。若兼風邪,可見咽癢咳嗽;挾濕者多伴胸悶脘痞。
  3. 舌脈象
    舌苔薄白或白膩,脈浮滑或濡緩,反映病邪在表兼痰濕初生之象。

治療原則
以宣肺化痰、健脾祛濕為主,宗「治痰先治氣」之則,側重輕清宣透。吳澄主張用半夏、陳皮(二陳湯基礎)燥濕化痰,佐蘇子降氣平喘,花粉清熱生津防燥,茯苓健脾滲濕,甘草調和諸藥。

  • 風寒襲肺:可加麻黃、杏仁辛溫解表。
  • 風熱犯肺:酌配桑葉、菊花疏風清熱。
  • 痰阻胸脘:予枳殼、厚朴寬胸理氣。

與相關痰證鑑別

  • 久痰:痰色黃黑、質稠黏,病位深入,多兼陰虛或陽虛之象。
  • 燥痰:痰少難咯,口鼻乾燥,屬津虧化燥。
  • 濕痰:痰量多而滑利,伴身重困倦,屬脾虛濕盛。

新痰為痰證之輕淺階段,及時調治可阻其轉為久痰或變生他證,體現中醫「既病防變」之治未病理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