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猝瘂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猝瘂
猝瘂,又稱暴喑,為中醫證名之一,指突然發生的聲音嘶啞或失語症狀。此名首見於《素問玄機原病式·六氣為病》,劉完素於書中明確指出:「暴喑,猝瘂也。」意指此證發病急驟,多因外感或內傷因素導致肺氣閉鬱、聲門失司所致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猝瘂的發生與肺、腎、肝等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,其病機主要可分為以下幾類:
- 外邪犯肺:風寒或風熱之邪侵襲肺系,肺氣壅遏,宣降失常,導致聲門開合不利,發為猝瘂。此類患者常伴咳嗽、鼻塞等表證。
- 肝鬱氣逆: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化火上炎,灼傷肺金,或氣機逆亂,阻遏咽喉氣道,以致突然失聲。
- 腎陰虧虛:素體陰虛,或久病傷腎,虛火上炎,灼傷喉嚨,聲戶失養,亦可引發猝瘂,此類患者多見咽乾、舌紅少苔等陰虛之象。
- 痰瘀阻絡:痰濕內蘊,或瘀血阻滯喉部經絡,氣血運行不暢,聲門失於濡養,導致聲音嘶啞甚至失語。
辨證分型
根據病因與臨床表現,猝瘂可分為以下常見證型:
- 風寒襲肺:聲音嘶啞突然,伴惡寒、頭痛、苔薄白,脈浮緊。
- 風熱犯肺:喉痛聲啞,咳嗽痰黃,口渴,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。
- 肝鬱化火:情緒波動後發病,胸脅脹悶,口苦咽乾,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
- 陰虛火旺:聲音嘶啞日久,喉乾灼熱,午後加重,舌紅少津,脈細數。
治療原則
中醫治療猝瘂以「急則治標,緩則治本」為綱,根據證型選用相應治法:
- 疏風散寒:如麻黃湯加減,適用於風寒閉肺者。
- 清熱宣肺:如桑菊飲或銀翹散,適用於風熱犯肺者。
- 疏肝解鬱:如柴胡疏肝散合黛蛤散,適用於肝鬱化火者。
- 滋陰降火:如百合固金湯,適用於腎陰虧虛者。
- 化痰祛瘀:如會厭逐瘀湯,適用於痰瘀阻絡者。
此外,針灸治療亦常取列缺、照海、廉泉等穴位,以通調氣機、利喉開音。
猝瘂雖多屬急症,然其病機深淺各異,臨床須細辨病因,對證施治,方能速效。歷代醫家對此證論述頗豐,除《素問玄機原病式》外,《景岳全書》等亦詳載其理法方藥,足見中醫對嗓音疾病辨治之精微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