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囟頂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囟頂,又稱「囟門」、「顖會」,乃人體頭部重要部位,位於顱骨未合之處。此名首見於《素問·氣交變大論》:「頭腦戶痛,延及囟頂發熱」,揭示其與頭部疾患之關聯。

解剖定位與發育 囟頂乃嬰兒顱骨間之膜性間隙,分前囟(額囟)與後囟(枕囟)。前囟呈菱形,位於頂骨與額骨交界處;後囟呈三角形,為頂骨與枕骨相接之地。醫籍《幼幼集成》言:「兒初生,顖門未合」,謂其隨氣血充盛而漸閉,前囟約一歲半閉合,後囟則於生後二至四月閉。

中醫理論涵義

  1. 腎精盛衰之窺
    囟門閉合遲速與腎氣盛衰攸關。《太平聖惠方》載:「顖陷者,腎元虛敗」,謂囟陷多因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失養;「顖填」則為囟門凸起,多屬火熱上攻或痰濕內蘊。
  2. 經絡交會之所
    囟頂為督脈所過,《靈樞·經脈》言督脈「上頞交巔」,其氣通於腦。足太陽膀胱經亦別出「從巔入絡腦」,故外感六淫或內傷積熱常現囟頂異常。
  3. 診察要點
    歷代醫家重視囟候辨證:

    • 囟陷:多見於吐瀉傷津或久病氣血兩虛
    • 囟填:分虚實,實證多見熱毒熾盛如《幼科發揮》云:「囟腫者,邪火上衝」;虛證則見於顱內水停
    • 解顱:囟門遲閉不合,多責之腎虛髓虧,《諸病源候論》稱:「解顱者,其狀小兒年大,顖應合而不合」

病理關聯 《小兒衛生總微論方》指出:「顖門者,精神之門戶」,其異常多與腦病相關。臨床可見於:

  • 溫病熱極生風致囟突抽搐
  • 疳證日久見囟陷目凹
  • 腎精不足之五遲五軟症見解顖不閉

昔賢謂「頭者,諸陽之會」,而囟頂尤為陽中清陽所聚,其診察對辨小兒體質及預後有特殊意義,乃中醫兒科「望診」之關鍵部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