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囟風傷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囟風傷寒
病證名,首載於《普濟方》,為嬰幼兒特有之外感證候。因小兒囟門未合,腠理疏鬆,風寒之邪乘虛侵襲,上犯囟部,阻滯清陽,導致鼻塞不通,甚或流清涕、噴嚏頻作。此病多見於周歲內嬰孩,蓋因「頭為諸陽之會」,囟門為元神之門戶,風寒閉遏,陽氣不展,故發為囟風。
病因病機
- 風寒外襲:嬰兒衛外不固,風寒由口鼻或肌表侵入,循經上擾囟門。
- 囟門未閉:小兒顱骨縫未密合,風寒易直中囟部,與正氣相搏,氣機壅滯。
- 肺氣失宣:肺主皮毛,開竅於鼻,風寒束表則肺氣不宣,鼻竅不利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囟門處觸之欠溫,或微有緊繃感,鼻塞聲重,呼吸不暢。
- 次症:或見微熱、啼哭不安,舌苔薄白,指紋浮紅。
治法與外治方藥
- 蔥白汁外塗法
- 取鮮蔥白搗爛絞汁,溫熱後塗敷囟門。蔥白辛溫通陽,能散寒開竅,助風邪外透。
- 艾茸溫熨法
- 艾葉炒熱,布包裹熨囟門,俟鼻通即止。艾草性溫,可溫經散寒,驅邪外出。
相關辨析
此證與「鼻風」相關,然鼻風泛指風寒犯鼻之證,而囟風傷寒專指囟門未閉幼兒因風寒致病,病位更深。若見囟門凸起或凹陷,需辨別是否夾雜驚風或津傷之變證。
理論依據
《嬰童百問》提及:「小兒囟開不通,風入為病。」明代《幼科發揮》亦強調:「囟者,靈明之窗,風寒客之,則神機被擾。」可見囟風傷寒之治,重在溫通囟部,解表散寒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