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下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下迫

證名,意指急欲大便卻排便不暢的窘迫感,屬中醫臨床常見症狀之一。此證首載於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:「暴注下迫,皆屬於熱。」明確指出「下迫」多與熱邪相關,其病機主要因熱結腸道,氣機壅滯,導致肛門灼熱、裡急後重,甚則腹痛迫脹。

《類經·疾病類》進一步註解:「下迫,後重里急迫痛也。」「後重」指排便後仍有未盡之感,「里急」則為腸道攣急、便意頻繁卻排泄困難,二者常並見,多因濕熱、積滯或氣滯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熱邪下迫
    熱性急迫,若熱邪下注大腸,灼傷津液,則見排便灼熱、肛門墜脹。如《傷寒論》中「協熱下利」即屬此類,常伴黏液便、口渴、舌紅苔黃等熱象。
  2. 濕熱蘊結
    濕性黏滯,與熱相合,纏阻腸道,氣機不通,致便溏不爽、排便黏滯,或見赤白痢下。
  3. 氣機壅滯
    肝氣鬱結或脾胃升降失司,均可導致腸道氣機不暢,表現為腹脹痛、排便不暢,且症狀隨情緒波動加劇。

臨床特徵

  • 主症:便意急切卻排出困難,肛門重墜或灼痛。
  • 兼症:或見腹痛綿綿、黏液便、煩躁口苦,舌質多紅,苔黃膩或薄黃,脈象弦滑數。

證型鑑別

  • 濕熱下迫:便下臭穢、肛門灼熱,苔黃膩,脈濡數。
  • 氣滯下迫:腹脹痛連及脅肋,排便後暫緩,脈弦。
  • 虛寒下迫(較少見):久痢不止,裡急而無灼熱感,舌淡苔白,屬脾腎陽虛所致。

此證可見於現代醫學之痢疾、腸炎、腸易激綜合徵等疾病,然中醫辨證需結合整體脈證,區分寒熱虛實,方能有針對性地調治。

(按:本文僅述中醫學理,不涉臨床處方建議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