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下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中醫名詞「下氣」之詳解
一、人體下部之氣
《靈樞·口問》云:「下氣不足,則乃為痿厥、心悗。」此指人體下部氣機虛弱或運行不暢,可導致下肢痿弱無力(痿證)、四肢逆冷(厥證)或心胸鬱悶不舒(心悗)。中醫認為,氣之升降出入維繫周身機能,下焦氣虛者,多兼見腰膝酸軟、二便失常等症,常以補益肝腎、溫養下元為治則,如用金匱腎氣丸、右歸丸等方加減。
二、腸胃鬱結之症(矢氣)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指出,下氣為「腸胃鬱結病」,因脾胃運化失職,穀食之氣不得宣通,上逆為噫氣(噯氣),下行則為矢氣。此症多因飲食停滯、肝氣犯胃或寒濕困脾所致,治法依證型而異:
- 食積氣滯:腹脹噯腐,矢氣臭穢,方用保和丸或枳實導滯丸。
- 肝鬱克脾:脘脅脹滿,矢氣不暢,宜疏肝理脾,方選柴胡疏肝散合平胃散。
- 脾胃虛寒:腹鳴泄瀉,矢氣頻而清冷,治以溫中散寒,可用附子理中湯。
三、運氣學說術語
在五運六氣理論中,「下氣」指主歲六氣所勝之下的氣化現象,具「承制」關係。如水位(太陽寒水)下承土氣(太陰濕土),以防寒水過亢;火位(少陽相火)下承水氣(太陽寒水),以制火熱太過。此機制體現「亢害承制」之理,為自然界氣化平衡之關鍵。
四、中藥降氣之功用
「下氣」於本草學中為藥物功效,指降泄上逆之氣機,如:
- 萊菔子:性辛甘平,下氣消痰、消食除脹,《本草綱目》謂其「定喘治痰」,適用於痰壅咳喘或食積氣滯。
- 厚朴:苦辛溫,善降胃腸滯氣,治腹滿嘔逆,如厚朴三物湯。
- 沉香:辛溫沉降,納氣平喘,用於腎不納氣之虛喘。
五、俗稱之矢氣(放屁)
生理性矢氣為腸道氣機通暢之象,然過頻或伴異味、腹痛者,多屬病態。《黃帝內經》稱「腹中雷鳴」,屬「腸鬱」範疇,與肺氣肅降、大腸傳導相關。治宜調暢氣機,如肺氣不降者用蘇子降氣湯,腸腑壅滯者投小承氣湯。
綜觀之,「下氣」一詞於中醫涵蓋生理、病理、藥理及運氣理論,其義隨上下文而異,然皆不離「氣機升降」之核心。臨床辨證時,需明察病位(如脾胃、下焦)、病性(虛實寒熱),方能準確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