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下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下竅

下竅為中醫人體部位名詞,泛指人體下部之孔竅,主要指前陰(尿道口)與後陰(肛門)。此概念源於《黃帝內經》,如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所言:「清陽出上竅,濁陰出下竅。」揭示了中醫對氣機升降與代謝產物排泄的理論基礎。

中醫理論中的定位與功能

  1. 與陰陽學說的關聯
    下竅屬陰,主司濁陰之物的排出。人體清陽之氣上升而滋養頭面七竅(如目、耳、口、鼻),濁陰之質(如二便、代謝廢物)則下降而從下竅排出,體現「陰陽相濟」的生理平衡。
  2. 臟腑經絡的聯繫

    • 前陰(尿道口):與腎、膀胱關係密切。腎主二便,膀胱司氣化,兩者協調則小便通利;若腎氣不足或膀胱濕熱,可能出現排尿異常。
    • 後陰(肛門):屬大腸所主,亦受脾氣統攝。脾虛氣陷可致脫肛,大腸濕熱則見泄瀉或便秘。此外,足厥陰肝經繞陰器,肝疏泄失常亦可能影響下竅功能。
  3. 氣機升降的樞紐
    下竅為六腑「傳化之府」的終端,與脾胃升清降濁功能相呼應。若胃氣不降或肺氣壅滯(如「肺與大腸相表裏」),可能導致下竅排泄障礙。

臨床意義

下竅的狀態可反映內在臟腑病機:

  • 小便頻數、遺尿多責之腎陽虛;
  • 肛門灼痛、便血可能因大腸濕熱或痔瘡;
  • 久瀉脫肛常見於中氣下陷證。

歷代醫家重視下竅通調,如《傷寒論》中攻下法用之於陽明腑實證,即透過通泄後陰以瀉實熱;而溫病學派亦強調「通下逐邪」,體現「給邪出路」的治療思想。

下竅雖為局部孔竅,然其生理病理均與整體氣化相應,是中醫「整體觀」的具體表現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