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下取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中醫名詞【下取】之闡釋
定義與源流
「下取」為中醫治法術語,指透過針對人體下部或下焦施行治療手段,以調理上部或全身病症之方式。此概念溯源於《內經》,如《素問·五常政大論》所言:「上取下取,內取外取,以求其過。」意指診治需辨病位深淺上下,靈活選取對應治法。《靈樞·衛氣失常》進一步提出:「其氣積於腹中者,下取之。」強調邪氣聚積於腹部時,當從下部著手施治。
理論基礎
- 經絡臟腑關聯:中醫認為人體氣血循經絡上下貫通,臟腑間亦存升降相因關係。例如心火亢盛可通過瀉小腸火(心與小腸相表裡)以引熱下行;肺氣壅滯可藉通調大腸(肺與大腸相表裡)以宣降肺氣。
- 病機制宜:當病邪盤踞中下焦,或陽亢、氣逆等病勢向上時,採用「下取」能導邪外出。如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其高者,因而越之;其下者,引而竭之」,下取即屬「引而竭之」之體現。
臨床應用
- 上病下取:頭面五官熱證(如目赤、喉痛)可針灸足部湧泉穴,或配伍牛膝、大黃等引火下行之藥;高血壓肝陽上亢者,常以鎮肝熄風湯(含代赭石、龍骨等沉降之品)使陽氣潛降。
- 下法運用:屬廣義「下取」範疇,如陽明腑實證用承氣湯類通腑瀉熱,使燥屎去而熱結除,上焦症候隨之緩解。
- 針灸配穴:依「遠道取穴」原則,膝關節痛取陽陵泉為「上病下取」,腰痛刺委中穴則屬「下病下取」,皆體現經絡上下相應之治療思路。
與其他治法區別
「下取」與「上取」(如脫肛灸百會)、「內取」(調臟腑)、「外取」(刺絡拔罐)並列,為中醫整體觀指導下的辨治策略。其核心在於把握病機所在,通過下焦調控實現全身氣機平衡,非單純局部治療。
歷史註解
歷代醫家對「下取」多有發揮。張仲景於《傷寒論》以蜜煎導法通便治津虧便秘,即下取之變通;李東垣強調「脾胃升降」樞機,治眩暈耳鳴常升清降濁並舉,其中降濁法即含下取之意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