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促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促脈
定義與脈象特徵
促脈為中醫脈學名詞,屬常見異常脈象之一。其特徵為脈來急促(一息五至以上,相當於每分鐘超過90次),且伴有不規則的間歇停跳,停後復來,往來急促而有力。《脈經》記載:「促脈來去數,時一止復來」,明確指出其「數而中止」的關鍵表現。
形成機理與主病
促脈的形成,主要與陽盛熱實、氣血壅滯相關,具體可分為以下幾類:
- 陽熱亢盛:外感熱病或內傷火熱之邪,陽氣亢奮而鼓動血脈過速,熱灼津液,導致脈道壅塞,時有阻滯,故見脈數而止。如《診家正眼》所言:「促因火亢」,常見於高熱、煩渴、譫語等實熱證。
- 氣血痰食鬱滯:氣機不暢、痰飲內停或宿食積滯,阻礙脈道運行,致使脈氣時有歇止。此類促脈多兼見滑象或沉實,如《脈訣刊誤》強調:「陽盛則促……雖有止,非死脈也」,說明其病機屬實證,未必危重。
- 癰腫瘡毒:熱毒熾盛,氣血搏結於局部,脈道受阻,亦可見促脈,多伴紅腫熱痛。
鑑別診斷
- 與結脈區別:結脈為「緩而時止」,脈率遲緩(一息不足四至)中夾雜停跳,主陰盛寒凝或氣血虛弱;促脈則「數而時止」,主陽熱亢盛或實邪阻滯。
- 與代脈區別:代脈為「止有定數」,停跳間隔規律,多主臟氣衰微;促脈止無定數,屬實證居多。
臨床意義
促脈雖見歇止,但多為邪實所致,如《脈訣刊誤》指出「陽盛則促」,提示正邪交爭劇烈,需結合其他症狀辨證。若新病見促脈,多屬熱、痰、瘀等實邪為患;久病虛損見促脈,則需警惕真陰耗傷、虛陽浮越之危候。
古籍考據
歷代醫家對促脈的論述頗豐,除《脈經》外,《瀕湖脈學》亦載:「促脈數而時一止,此為陽極欲亡陰」,強調其熱極傷陰之變;《診宗三昧》則補充:「促脈……非斷續不勻之比」,進一步區分其與散脈之異。
附:兼脈主病
- 促而洪大:陽明氣分熱盛。
- 促而細滑:痰熱互結。
- 促而沉弦:氣滯血瘀或積食內停。
促脈的辨識需結合四診合參,尤其重視舌象(如舌紅苔黃燥屬熱,舌紫暗有瘀斑屬瘀)及病程長短,方能準確判斷病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