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下三里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下三里
下三里為經穴別名,出自《針灸集成》,實指足三里穴。足三里屬足陽明胃經之要穴,位居膝下三寸,脛骨前嵴外一橫指處,為臨床常用之保健與治療要穴。
穴名釋義
「三里」意指穴處膝下三寸,而「下」字強調其位置於下肢,與「手三里」相對。此穴別名多見於古籍,用以區分同名或位置相近之腧穴。
經絡歸屬與特性
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之合穴,「合治內腑」,故擅調脾胃機能。《靈樞》稱其能「補中益氣」,為補虛強壯之要穴。五行屬土,與胃土相應,具健運脾陽、和胃降濁之效,亦為「胃之下合穴」,專主六腑病症。
主治功能
- 脾胃疾患:腹脹、泄瀉、便秘、嘔逆等中焦失調之證。
- 氣血虛弱:調補後天之本,治羸瘦、疲勞、虛勞諸症。
- 經絡痹阻:下肢痿痹、膝脛痠痛,通經活絡以緩筋急。
- 神志病症:古載治「狂歌妄笑」,蓋因胃經絡心,可調和氣血以安神。
刺灸方法
古法針刺深可達一至二寸,灸法尤重,《千金要方》載「灸五百壯」,強調其溫養之效。今臨床多針灸並施,或施以艾條溫灸,以激發經氣。
古籍考據
《針灸甲乙經》列為「五臟六腑之海」,《外臺秘要》述其「主腹中寒脹滿」,歷代醫家皆視為調理中州之樞紐,與上巨虛、下巨虛配伍,共治腸腹諸疾。
(全文以中醫經絡理論與古籍文獻為本,闡述穴名源流、主治及應用,未涉現代醫療建議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