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下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下盛
下盛為中醫病理學術語,指病邪聚積或氣機壅滯於人體下部的病理狀態。此概念源自《黃帝內經》,如《靈樞·衛氣》云:「下盛則熱」,指出邪熱熾盛於下部;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亦言:「下盛則氣脹」,強調氣機阻滯可致腹部脹滿。以下從病機、臨床表現及相關理論進一步闡述。
一、病機與中醫理論
中醫認為人體氣血陰陽需上下調和,若下部(如肝腎、下焦、腸腹、下肢等)受邪氣壅遏,或臟腑功能失調,便形成「下盛」。其成因包括:
- 濕熱下注:濕熱之邪蘊結下焦,常見於淋證、帶下、腳氣等病證,如《醫宗金鑒》所述濕熱下注所致的尿赤濁痛。
- 氣滯血瘀:情志不暢或寒凝脈絡,導致氣血瘀阻於下,可見疝氣、經閉、下肢腫痛等。
- 中氣下陷:脾虛升舉無力,反致濁陰下滯,雖本屬虛證,亦可表現為下腹墜脹、裡急後重等實滯之象。
二、臨床表現
下盛因病因不同,症狀各異:
- 熱盛於下:小便短赤、肛門灼熱、陰部濕疹,脈象多見沉數或滑數。
- 氣滯於下:腹脹如鼓、矢氣不暢、下肢浮腫,舌苔厚膩,脈弦或濡。
- 濕濁下阻:大便黏滯、婦女帶下黃稠、關節重着酸痛。
三、診斷與辨證要點
中醫強調四診合參,尤重脈診與問診:
- 脈象:下部脈(如尺脈)獨顯沉實、滑數或弦緊,提示下盛。
- 舌象:舌根部苔厚膩或黃膩,反映下焦濕熱或痰濁。
- 症狀定位:病變集中於腰腹、二陰、下肢,與上盛(如面赤、頭痛)形成對比。
四、與其他概念的區別
- 上盛下虛:頭面火旺而腰腳無力,屬陰陽失衡,與單純下盛病機不同。
- 三焦辨證:下盛多涉及下焦(肝腎、膀胱、大腸),但中焦脾濕下流亦可致病,需結合整體辨證。
下盛作為中醫特色病理概念,體現了「上下相傾」的整體觀,臨床需結合病因、病性與病位,方能精準施治。歷代醫家如張仲景《傷寒雜病論》對下焦蓄血、濕熱下痢的論述,均深化對此機理的認識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