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下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下盛,中醫名詞,指病邪盛於下或滯留於下部。《靈樞.衛氣》:「下盛則熱。」《素問.脈要精微論》:「下盛則氣脹。」
下盛是指病邪在下焦部位聚集,導致下焦氣血運行不暢,出現一系列症狀。下盛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種:
- 飲食不節,過食生冷油膩食物,損傷脾胃,導致脾胃功能失調,水濕停聚下焦,形成下盛。
- 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橫逆犯脾,導致脾胃功能失調,水濕停聚下焦,形成下盛。
- 久病不愈,正氣耗傷,邪氣乘虛而入,侵犯下焦,導致下盛。
下盛的症狀主要有以下幾種:
- 腹脹,腹痛,大便不通。
- 小便不利,尿頻尿急。
- 下肢浮腫,腰膝酸軟。
- 面色發黃,口乾舌燥。
- 心煩意亂,失眠多夢。
下盛的治療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:
- 清熱利濕。
- 健脾益氣。
- 疏肝理氣。
- 活血化瘀。
下盛的預防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:
- 飲食清淡,少吃生冷油膩食物。
- 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。
- 適當運動,增強體質。
- 定期體檢,早發現早治療。
下盛是中醫常見的病症,如果出現相關症狀,應及時就醫,以免延誤病情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