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下石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下石疽
病名:下石疽為發於膝關節部位之陰疽,屬中醫外科疾病範疇,首載於《醫宗金鑑‧外科心法要訣》卷七十。其特徵為膝蓋或膝關節兩側腫塊堅硬如石,病程纏綿難癒,屬中醫「石疽」之一類,與上石疽(多生於頸項、腋下)相區別。
病因病機:
本病多因先天稟賦不足,或後天陽氣虛弱,復感寒濕邪氣,寒性凝滯,阻遏經絡氣血,致膝部經脈氣血瘀結,久則形成頑硬腫塊。《外科正宗》指出,陰疽之成,皆因「氣血虛寒,凝結不化」。膝關節為筋之府,肝腎虧虛者易受外邪侵襲,寒濕深伏,痰瘀互結,遂發為石疽。
臨床表現:
初起於膝蓋或膝內、外側出現結塊,形如雞卵,逐漸增大,觸之堅硬如石,表面光滑,皮色不變,不紅不熱,患處或伴隱痛,屈伸不利,行走時痛感加劇。腫塊難消難潰,若日久破潰,則瘡口色暗,流稀薄膿水,甚則瘻管形成,久不斂合。
病位與經絡:
膝關節屬足三陰(肝、脾、腎)及足陽明胃經所過之處。肝主筋,腎主骨,若肝腎虧虛,筋骨失養,加之寒邪侵襲,易使氣血凝滯於膝部。陽明經多氣多血,若陽明經氣不足,亦難溫煦膝部,加重寒凝血瘀。
治療方向:
中醫治療以溫陽散寒、化痰散結、活血通絡為主。內服藥可選用陽和湯(《外科全生集》)加減,以溫補督脈、散寒通滯;若兼氣血虛弱者,可配合十全大補湯;寒濕偏盛者,酌加獨活、牛膝、威靈仙等祛風濕藥。外治可用陽和解凝膏敷貼,或艾灸患處以溫通氣血。若膿成不潰,可予托毒透膿之劑;潰後則需溫補托裏,促進生肌收口。
鑒別診斷:
需與鶴膝風(關節結核)、膝癰(化膿性關節炎)區別。鶴膝風多有潮熱盜汗、膝部細瘦如鶴膝;膝癰則紅腫熱痛明顯,起病急驟。下石疽以陰寒凝結為本,病程緩慢,腫塊堅硬而無陽證表現。
古籍參考:
《醫宗金鑑》強調「石疽生於膝上旁,堅硬如石不紅忙」,指出其陰寒屬性;《外科大成》亦云「石疽者,由深寒客於經絡,气血結聚而成」,治療當以溫散為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