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下手八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下手八法詳述

下手八法源於明代醫家楊繼洲所著《針灸大成》卷四,為針刺操作之核心手法,涵蓋揣、爪、搓、彈、搖、捫、循、捻八項技術,旨在提昇臨床療效與安全性。以下分述各法之操作要點與中醫理論基礎:


1. 揣法
操作:以拇指指腹於穴位處垂直按壓,探察經氣盛衰與肌肉紋理走向。
理論應用:符合《靈樞·經筋》「以痛為腧」原則,透過觸診辨別「得氣」敏感點,確定進針最佳位置。古人謂「揣而尋之」,強調觸覺與經絡感傳的結合。


2. 爪法
操作:用指甲在穴位掐印記號,或沿經絡走向快速劃痕。
作用機理:依《難經》「刺營無傷衛」之說,此法可宣散衛氣,助針尖穿透皮膚時減輕痛感,同時標記準確進針點。


3. 搓法
操作:持針柄如搓線狀單向捻轉,角度多控於180度內。
經絡理論:根據《針灸問對》「左轉為補,右轉為瀉」之說,結合十二經脈循行方向,調節經氣流通。如手三陽經多用右搓以瀉實。


4. 彈法
操作:食指輕彈針尾,引發針體高頻微振。
氣機調節:模擬《黃帝內經》「導氣之法」,以震盪波推動經氣至病所,尤適用於氣滯型疼痛,現代研究認為此舉可增強生物電傳導。


5. 搖法
操作:持針柄左右搖擺如搖鈴,分為直立搖與臥倒搖兩式。
辨證應用:直立搖用於淺刺穴位以瀉實熱;臥倒搖適用於深刺肌肉豐厚處,引邪外出。與《靈樞·官針》「輸刺」原理相通。


6. 捫法
操作:出針後以棉球按壓針孔,或沿經絡走向摩撫。
補瀉意義:按閉針孔屬補法,契合《針經指南》「徐而疾則實」之旨;反之不按孔為瀉,適用於熱證放血後。


7. 循法
操作:以指腹沿經絡走向上下推按,力度輕柔如羽毛拂過。
氣血調控:根據《奇經八脈考》理論,順經推按能助長經氣運行,逆經則可遏止過亢氣血,臨床常配合迎隨補瀉法使用。


8. 捻法
操作:拇指與食指來回捻轉針柄,轉幅通常小於90度。
深層作用:《金針賦》云「捻針如搓線之狀」,通過機械刺激誘發「酸麻脹重」針感,現代研究顯示能激活深層肌梭感應器。


此八法非孤立運用,《針灸大成》強調「八法互參」,臨證常組合施為。如先爪後揣以定位,配合捻搓以導氣,終以搖法擴大刺激面。其理論根源於《內經》「刺之要,氣至而有效」的核心思想,透過手法操作調動經絡氣機,體現中醫「以人為本」的整體治療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