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下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下壽
「下壽」為中醫養生學術語,相對於「上壽」與「中壽」而言,指人壽命層級中較低的一種年歲階段。此概念源自古代文獻,其具體年歲界定因典籍不同而略有差異,反映古人對生命階段的分類與養生實踐的認知。
文獻記載
- 《左傳·僖公三十二年》孔穎達疏:
提出「上壽百二十歲,中壽百,下壽八十」之說,將「下壽」定義為八十歲,此為較樂觀的壽命分級,反映古人對長壽的理想。 - 《莊子·盜跖》與《太平經·解承負訣》:
則記載「下壽六十」,認為六十歲為下壽之限,此說法較為保守,或與當時社會平均壽命及健康條件相關。
中醫理論與下壽
在中醫理論中,壽命長短與先天稟賦(腎氣盛衰)、後天調養(脾胃運化)、臟腑功能協調及氣血充盈密切相關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天年」概念,認為人之自然壽命應達百歲以上,而能否實現「下壽」乃至「上壽」,取決於養生之道。
- 腎氣與壽限:
中醫認為腎藏精,主生長發育與生殖,腎氣盛衰直接影響衰老進程。《素問·上古天真論》指出,女子「七七任脈虛,太衝脈衰少」,男子「八八天癸竭,精少」,說明腎氣自然衰退規律。若調攝得當,可延緩腎氣衰敗,使壽命接近或超越「下壽」。 - 脾胃後天之本:
《脾胃論》強調「內傷脾胃,百病由生」,脾胃運化水穀精微,為氣血生化之源。脾胃強健則氣血充足,臟腑得養,可避免早衰,使生命維持至下壽以上。 - 氣血與經絡:
氣血調和、經脈通暢為健康長壽之基。《靈樞·天年》提到「血氣已和,營衛已通」,則人能盡終其天年。若氣滯血瘀、經絡阻塞,則易致早衰,難達下壽。
養生與下壽
古代養生家認為,欲達下壽,需注重:
- 起居有常:順應四時,遵循「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」之法。
- 飲食有節:避免過飢過飽,注重五味調和,以養五臟。
- 情志調攝:保持心神安寧,避免「怒傷肝、喜傷心、思傷脾、憂傷肺、恐傷腎」。
- 導引行氣:如五禽戲、太極拳等,可調和氣血,延緩衰老。
小結
「下壽」作為傳統壽命分級概念,其具體年齡雖因文獻而異,但均體現古人對生命規律的觀察與養生智慧的總結。中醫從整體觀出發,強調通過調攝臟腑、氣血、情志以延年,使生命自然趨近天年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