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下損及上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下損及上
「下損及上」為中醫病理學術語,用以描述虛損病機由下部臟腑逐漸向上波及的傳變過程。此概念源於中醫臟象學說與五行生剋理論,與「上損及下」相對,二者共同構成虛損性疾病縱向發展的病理框架。
核心病機
- 病位傳變規律:
虛損始於下焦肝腎,漸次影響中焦脾胃,終至上焦心肺。腎為先天之本,肝主藏血,二者虧虛可致精血不足,無法濡養中土;脾失運化則氣血生化無源,進一步導致心肺失養。《景岳全書》指出:「虛損之漸,必由下而升,此陰陽乘除之勢也。」 - 五行相生失衡:
腎水不足則無法涵養肝木(水生木),肝陰虧虛可化火刑金(木火刑金),反傷肺陰;腎陽衰微則火不生土(火生土),脾陽失溫則水穀精微無以上奉心肺(土生金)。 - 精氣神耗傷路徑:
腎藏精、肝藏血,精血互化為人體物質基礎。下焦精血虧耗後,中焦脾胃「受氣取汁」功能減弱,上焦「宗氣」生成不足,最終呈現「下元虛憊,上氣不足」的整體虛損狀態。
臨床表現分層
- 初階段(下焦肝腎):腰膝酸軟、遺精滑泄、月經量少、頭暈耳鳴。
- 中階段(中焦脾胃):食少腹脹、大便溏薄、面色萎黃、肢體乏力。
- 終階段(上焦心肺):心悸氣短、咳喘痰血、自汗畏風、神疲倦怠。
經典論述佐證 《醫宗金鑒·虛勞篇》強調:「下損過脾則不治,胃氣一敗,百藥難施」,揭示下損及上的關鍵在於中焦脾胃的樞紐作用。《臨證指南醫案》亦載:「久漏崩帶,必損奇經,由陰及陽,自下迫上」,具體說明婦科病證的上下傳變特點。
與相關概念鑑別
- 與「上損及下」比較:後者多見於肺癆等病,始於肺陰虧損,下傳脾腎,病理方向相反。
- 與「表裡傳變」差異:前者屬縱向臟腑傳遞,後者為相表裡臟腑(如肝膽)的橫向影響。
此病機理論對慢性消耗性疾病、老年病及婦科經帶病的辨治具有重要指導價值,臨床需根據傳變階段調整治法,如早期填精固本、中期培土建中、後期補益宗氣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