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下胎毒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下胎毒法為中醫兒科傳統新生兒調護術,屬「初生去毒」範疇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「胎毒候」理論。此法源於中醫「胎毒」學說,認為胎兒在母腹時受母體五臟熱毒熏蒸,沉積成穢濁之氣,蘊於臟腑肌膚,須於出生後盡早清除,以防發為胎黃、胎熱、瘡疥等證。
常用方法分四類:
一、草本解毒法
- 甘草法(源《幼幼集成》) 取生甘草3分(約0.9克)細銼,以淡鹽水煎濃汁,綿蘸滴兒口。甘草甘平入十二經,具清熱解毒、調和藥性之功,尤善解胎熱毒邪。宋代《小兒衛生總微論方》載其能「解胎中受熱毒,令兒體膚赤色,多驚啼」。
- 黃連法(見《千金要方》) 川黃連1分(約0.3克)以人乳浸潤,置飯上蒸,取汁塗兒舌。黃連大苦大寒,入心肝膽經,《小儿药证直诀》謂「去心經胎毒,防驚癇目赤」。此法南方濕熱地區尤為多用。
二、自然療法 韭汁法(傳自《保嬰易知錄》) 取新鮮韭菜搗絞汁,加溫後微量餵服。韭性辛溫,《本草衍義》言其「通命門之氣」,能溫散胎中寒濕鬱毒,適用於母體虛寒致胎毒夾寒者。
三、臍帶療法 臍帶法(載《證治準繩·幼科》) 將嬰兒臍帶焙乾研末,配伍硃砂、黃連末等分,蜜調服。此法取「同氣相求」之理,《育嬰家秘》解釋:「臍乃胎元根本,其性得先天之氣,能引諸藥直達胎毒所繫之處」。
四、複合方劑 五福化毒丹(《醫宗金鑒》方) 含玄參、赤苓、桔梗等,專治胎毒攻口生瘡。方中輕清宣散與涼血解毒並用,體現「治兒科如輕輕揭開胎毒之蓋」的用藥特點。
此療法需根據地域氣候調整:北方多選性溫之品,江南濕熱地帶則偏重苦寒解毒。元代《活幼心書》強調「去毒當察胎禀厚薄」,體弱者宜分次輕清透解。現代研究顯示,此法所選藥物多具調節嬰兒腸道菌群、促進胎糞排泄作用,與「去惡物」古說暗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