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下體腫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下體腫痛
證名,指下肢或下半身出現腫脹疼痛之症,見載於《類證治裁·身痛》。此證多因風濕之邪侵襲肌表,或因衛氣虧虛,腠理不固,外邪乘虛而入,阻遏經絡氣血運行所致。
病因病機
- 風濕襲表:風為陽邪,其性開泄;濕為陰邪,其性重濁黏滯。風濕合邪,客於肌膚經絡,則見肢體腫痛,尤以下肢為甚。
- 衛氣不固:素體氣虛,或久病耗傷,致衛外之氣薄弱,風濕之邪易乘虛侵襲,留滯經脈,阻遏氣血,發為腫痛。
- 水濕內停:脾虛運化失職,水濕內生,流注下焦,與外邪相結,加重腫脹疼痛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下肢或下半身腫脹疼痛,按之凹陷或不凹陷,伴關節沉重、活動不利。
- 兼症:脈浮、自汗、惡風(表虛證);或見苔白膩、身困(濕重證)。
- 病程:急性發作者多因外感風濕;慢性反覆者多責之脾虛濕盛。
辨證論治
-
風濕表虛證
- 證候:下肢腫痛,惡風自汗,脈浮緩。
- 治法:祛風除濕,益氣固表。
- 方藥:防己黃芪湯(《金匱要略》)加減,方中防己、白朮利濕,黃芪益氣固表,生薑、大棗調和營衛。
-
水濕泛溢證
- 證候:下肢浮腫明顯,按之凹陷,小便不利。
- 治法:利水消腫,健脾化濕。
- 方藥:五皮飲(《華氏中藏經》)為主,配伍茯苓皮、大腹皮、陳皮等行氣利水。
-
濕熱下注證(若兼熱象)
- 證候:腫痛處發紅灼熱,口渴尿黃,苔黃膩。
- 治法:清熱利濕通絡。
- 方藥:四妙丸(《成方便讀》)合宣痹湯,以黃柏、蒼朮、薏苡仁清下焦濕熱。
其他療法
- 針灸:取足三里、陰陵泉、三陰交等穴,健脾化濕;委中、承山舒筋活絡。
- 外治:艾灸或藥浴(如桂枝、桑枝、威靈仙煎湯熏洗),以溫通經脈、緩解腫痛。
古籍參考
- 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濕氣勝者為著痹」,強調濕邪黏滯易致肢體沉重。
- 《醫宗必讀》指出:「治濕不利小便,非其治也」,主張通利小便以祛濕消腫。
此證需結合全身症狀辨別虛實,針對病機調理,以疏通氣血、祛除濕邪為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