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下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下脫

1. 婦科病名
下脫為中醫婦科病證之一,指子宮脫出陰道口外的病症,又稱「陰挺」。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·卷四十》,其記載:「胞絡損傷,子臟虛冷,氣下衝則令陰挺出,謂之下脫。」病因多與胞絡(子宮周圍筋膜)損傷、氣虛下陷,或產後勞損、長期負重勞累有關。

病機與證候

  • 氣虛下陷:因脾胃虛弱,中氣不足,無力固攝子宮,致陰挺下垂,伴有神疲乏力、面色蒼白、語聲低微等症。
  • 腎虛不固:腎主封藏,若腎氣虧虛,衝任不固,子宮失於韌帶承托,可見腰膝痠軟、耳鳴、小便頻數等兼症。
  • 濕熱下注:若子宮脫出日久,摩擦損傷,局部濕熱蘊結,可見紅腫潰爛、帶下黃臭等。

治療原則
以升提固脫為主,結合補氣、溫腎或清熱化濕。常用方劑如補中益氣湯(《脾胃論》)益氣升陽,或大補元煎(《景岳全書》)補腎固脫;外治可選烏梅、五倍子等煎湯熏洗以收斂。


2. 虛勞脫證之一
見於《張氏醫通·脫》,屬脫證範疇,多因房勞過度、精血耗傷所致。

證候特點

  • 精氣耗脫:表現為呼吸淺促(翕翕少氣)、納呆不食。
  • 下元不固:大便滑泄無度、小便清長頻數,甚則晝夜遺精,或精血俱下。
  • 腎陽衰微:兼見畏寒肢冷、面色㿠白、脈微細欲絕等。

病機與治法
此證責之命門火衰、精關不固,治宜溫補下元、固攝止脫。方選四神丸(《證治準繩》)合金鎖固精丸(《醫方集解》)加減,或重用人參、附子回陽救逆。若陰陽俱脫,可參用生脈散益氣斂陰。

古籍補充
《類證治裁》亦提及:「下脫者,責在腎,腎主藏精,失守則脫。」強調腎氣不攝為關鍵病機,與中醫「腎為封藏之本」理論相呼應。


中醫理論延伸
下脫的兩類表現(婦科陰挺與虛勞脫證)雖症狀有異,然其核心病機均與氣虛下陷、固攝無權相關,體現中醫「異病同治」之辨證思維。前者偏重局部臟器下垂,後者屬全身性精氣耗竭,臨床須詳辨虛實寒熱,分證論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