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下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下血
證名,中醫病證之一,指血自肛門排出,包括便血及痔瘡出血等情形。首見於《金匱要略·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》,其文曰:「下血,先便後血,此遠血也。」此處所言「下血」,泛指大便中夾雜血液,或單純排血之症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下血之成因多與臟腑功能失調、氣血運行異常相關,主要涉及以下幾方面:
- 脾虛不攝:脾主統血,若脾氣虛弱,統攝無權,血不循經,則下滲腸道而致便血。此類下血多見於「遠血」,即血液來源於消化道較深處(如胃、小腸),常伴隨面色萎黃、神疲乏力等氣虛之象。
- 濕熱下注:因飲食不節、嗜食辛辣厚味,濕熱內蘊,下迫大腸,損傷血絡而致下血。此類出血多見於「近血」,即血液來源於肛門附近(如大腸、肛門),血色鮮紅,或伴隨肛門灼熱、大便黏滯等濕熱症狀。
- 瘀血內阻:情志不暢或久病入絡,致氣滯血瘀,瘀阻腸絡,血不歸經而外溢,亦可見下血色黯、夾雜血塊,並伴腹刺痛等症。
- 風熱腸燥:風熱之邪入侵腸道,或陰虛內熱,灼傷腸絡,亦可見下血鮮紅、便乾難解,甚則肛裂出血。
辨證分型
根據出血特徵與伴隨症狀,中醫將下血分為以下常見證型:
- 遠血:出血部位較高(如胃、十二指腸),血與大便混合,色如柏油(黑便),多屬脾虛或中焦虛寒,黃土湯為主方。
- 近血:出血部位接近肛門(如直腸、痔瘡),血附大便表面或便後滴血,色鮮紅,多屬濕熱或血熱,常用槐花散、地榆散加減。
- 臟毒下血:糞便夾雜暗紫色血液,伴肛門腫痛,多因熱毒壅滯,方選升陽解毒湯。
經典論述
- 《金匱要略》提出「遠血」「近血」之辨,奠定下血辨證基礎。
- 《醫宗金鑒·雜病心法要訣》進一步闡明:「先便後血為遠血,先血後便近血名。」並強調遠血多虛寒,近血多實熱。
- 《景岳全書》則指出:「便血之與腸澼,本非同類,蓋便血者,大便多實而血自下也。」
治法舉隅
中醫治療下血以「辨證論治」為核心,虛者補之(如益氣攝血),實者瀉之(如清熱涼血),瘀者化之(如活血止血)。代表方劑如:
- 脾不統血:歸脾湯、補中益氣湯加減。
- 濕熱蘊結:赤小豆當歸散合地榆散。
- 熱毒熾盛:黃連解毒湯配合犀角地黃湯。
下血一症,雖病位在腸,然與全身氣血盛衰、臟腑寒熱密切相關,臨證須詳察病機,結合脈象舌診,方可準確辨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