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下牙床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下牙床,又稱「下頜齒齦」,在中醫解剖學中屬「頦」部所轄,為下頜骨(古稱「地閣骨」)上承托下列牙齒之血肉組織。《靈樞·經脈》謂足陽明胃經「入上齒中」,足太陰脾經連舌本散舌下,二者經氣皆與牙床相貫,故下牙床之生理病理與脾胃功能密切相關。
經絡所屬
下牙床主要循行經絡有二:
- 手陽明大腸經:其分支「貫頰,入下齒中」,故牙齦腫痛多取合谷穴瀉熱。
- 足陽明胃經:雖主上齒,但其經筋「結於頄(顴部)」,與下頜氣血互通。明代《針灸大成》指出頰車穴可治「下牙床痛」,顯見胃經對下牙床之影響。
臟腑關係
- 腎主骨齒: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言「腎生骨髓」,齒為骨之餘,下牙床鬆動或萎縮常責之腎虛(尤以腎陰虛多見),症見牙根暴露、隱痛綿綿。
- 脾胃濕熱:若嗜食肥甘致胃火燔灼,或脾濕蘊熱上蒸,可見下牙床紅腫糜爛、滲血腐穢,如《醫宗金鑒》描述「牙疳」之狀。
病理表現
- 氣血瘀阻:跌僕損傷或長期咬牙,致下牙床紫暗脹痛,觸之堅硬,屬血瘀證候。
- 虛火上炎:久病勞傷腎陰,虛火沿經上灼,症見下牙床微紅微腫、夜間痛顯,伴腰膝痠軟。
治療要旨
古法針灸多重視遠端取穴,如取內庭穴清胃火、太谿穴滋腎陰;藥療則依證選方,如清胃散瀉實火、玉女煎治虛火。外治常用細辛、白芷等份研末敷貼,取其辛溫通竅之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