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下牙床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下牙床骨
下牙床骨,又稱下頜骨齒槽突,為中醫解剖學中人體重要部位之一。其位於下頜骨(頦骨)之上,主要功能為承載下排牙齒,並與上牙床骨(上頜骨齒槽突)相合,共同參與咀嚼、發音及面部形態之維繫。在中醫學理論中,下牙床骨不僅為骨骼結構之一,亦與經絡氣血運行密切相關,尤其與足陽明胃經及手陽明大腸經有所聯繫。
中醫理論與下牙床骨之關係
- 經絡循行:
足陽明胃經循行於面部,經由下牙床骨一帶,故牙齦腫痛或下頜不適,中醫多從胃經實熱或虛火辨證;手陽明大腸經亦分支絡於齒齦,故大腸積熱時,可能見牙床腫痛或齦出血。 - 氣血濡養:
下牙床骨頼腎精所養,中醫認為「齒為骨之餘」,腎主骨生髓,腎氣充盈則牙床堅固;若腎陰虛或腎陽不足,可能導致牙床萎縮、牙齒鬆動。 - 臟腑相應:
胃與大腸之功能失常,可能反映於下牙床骨。如胃火上炎可致牙齦紅腫潰爛;大腸濕熱蘊結,亦可能引發牙床脹痛或口穢。
臨床相關病症
- 牙宣(牙齦萎縮):多因腎虛或氣血不足,牙床失養。
- 齦癰(牙齦腫痛):常責之於胃火熾盛或風熱外襲。
- 齒齲(蛀牙):除局部因素外,中醫亦重視腎虛或濕熱上蒸之影響。
下牙床骨之安康,不僅繫於局部口腔衛生,更與整體臟腑功能、經絡氣血調和息息相關。中醫治療此部疾患,常從清胃瀉火、滋陰補腎或調理大腸濕熱等方向著手,以達標本兼治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